安图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安图新闻

【书评】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有感

发布日期:2017-02-04 发布者: 访问:480

梁 玲   旬阳县博物馆

终于结束了《约翰?克里斯朵夫》的阅读,如同结束了一场令人疲惫的漫长跋涉。

此时,正是盛夏的午后,绿藤爬满窗户。窗外,一棵棵、一丛丛野生的绿树、绿藤泼墨似的将翡翠般的绿撒满废墟。在空调风的咝咝声中,脑子里翻腾着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形象,以及20世纪初叶欧洲生活中极其纷繁的各方面——文化艺术、政治动态,等等。

《约翰?克里斯朵夫》是法国20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罗曼?曼兰的代表作。这部长达一百三十多万字的史诗般的小说,写音乐家约翰?克里斯朵夫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虽然书中大量的有关音乐方面的专业论述看不懂,但还是喜欢这本书,因为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朽的灵魂,一个自我追求的英雄,在理想与现实的搏斗中,实现了人生的最高和谐。

 

 

一百多万字的冗长小说,那些距离我们遥远的历史事件、异国风情、时代风尚、主人公的艺术观,等等,很难令我产生浓烈兴趣,然而,人的情感是相通的,纯美的情感——爱情、友情,能穿越时空、摈弃偏见,令人与之共鸣。书中对约翰?克里斯朵夫一生的爱情与友情的描写占了一定份额,而每段情感都会让他的精神有一个飞跃,丰富了他的以人生为艺术的内涵。其中他与安多纳德、葛拉齐亚的爱情、与奥利维的友情,写得最动人,而这几段情感对他思想性格的形成也起着莫大的作用。

奥利维是克里斯朵夫真正的朋友,他们近乎爱情的友情,使得克里斯朵夫欣喜若狂,“找到了一颗灵魂,使你在苦恼中有所倚傍,有个温柔而安全的托身之地,使你在惊魂未定之时能够喘息一会:那是多么甜美啊!不再孤独了,也不必再昼夜警惕,目不交睫,而终于筋疲力尽,为敌所乘了!得一知己,把你整个的生命交托给他,他也把整个的生命交托给你。”

奥利维头脑清明,身体虚弱。他有超然物外,洒脱自如的精神,和那种远大的目光——静静地体验一切而控制一切的目光。克里斯朵夫生气勃勃,身心康健,便是在痛苦、受难、憎恨的时候依旧能保持乐天的倾向。他们互相充实。奥利维所贡献的是“法国人广博的修养和参透心理的本领;克里斯朵夫所贡献的是德国人那种内在的音乐与体会自然的直觉。”

奥里维像维吉尔引领但丁游地狱一样,向他步步深入地揭示了法兰西社会潜在的深层。过去克里斯朵夫所见到的法兰西,是“一个堕落的社会,一些享乐的禽兽”,没有见到真正的法兰西精神。奥里维带着克里斯朵夫“看过了理想主义的钢铁志士,看过了为理智的战斗以后,直爬到山巅:那儿才有清明恬静的,真正超脱的,一小群法国的优秀人物。”

 

 

      不幸惨死之后,克里斯朵夫崩溃了,累了,那如火的热情消退了。这是他人生的另一个转折。他在瑞士隐居十年,潜心创作。当他再次回到巴黎时,他发现自己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人们谈话中格格不入的落魄音乐家了。他名声大噪,大得音乐被人们争相演唱。面对这一切,他只是笑笑,泰然面对这一切。如果这发生在十几年前,他一定高兴坏了。这时的克里斯朵夫变了。他不再是当初那个易怒、暴躁的他了。现在的他,淡泊,无所争,生活中只有音乐和他最爱的人葛拉齐亚。安多纳德是约翰?克里斯朵夫心灵深处相知相遇的神秘爱人。她与克里斯朵夫只有三次相遇,在剧场偶然相遇,接着就消失了。第二次再见,是驶往相反方向的两列火车的车厢窗口,他们认出了,但是来不及相互招呼一下,火车就开走了。过了很久,第三次再见,是在喧嚣、嘈杂的巴黎大街上,他们又偶然见到了,都挣扎着企图走向对方,但被车马人流冲散了,像两个流浪者星球似地接近了一下,又在无垠的太空中分开了。

“她尽管不懂人情世故,但有种内心的直,因饱经忧患而变得非常敏锐,看出那个陪他看戏的同伴举动粗鲁,有点疯癫,可是性情和她一样憨直,并且慷慨豪侠,她只要想到他就觉得安慰。”这是小说中两大人物形象第一次的彼此相认。一个是坚硬粗犷的英雄,一个是苦难土地上温柔而凄凉的女性。这是受过苦的人之间的神秘直觉,无需通过语言的暗示,瞬间他们就相互认出了。“真正的爱是超乎语言和行为的,因为它根源于心灵的神秘深处。”在回去的火车上,她和相向而开的停在一起的、另一列火车上的克里斯朵夫相遇了。在几分钟里,他们静默地互相凝视。这是英雄形象和天使形象的相互凝望。在不期然相遇的夜之神秘里,他们互相看到了对方内心的隐秘。这是两颗灵魂的相遇,一颗是克里斯朵夫,另一颗是奥利维心灵的保护神。他们都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安多纳德把它永远保存在心灵深处——使她凄凉的心里能有一道朦胧的光明,像地狱里的微光。”在巴黎街头,她在马路对面瞧见了克里斯朵夫,克里斯朵夫也瞧见了她,可是来往的车辆却冲散了他们。虚弱的安多纳德觉得,那是一股宿命的力量阻挡了她和克里斯朵夫的相会,于是她放弃了。在静夜的屋中独坐,“她觉得自己快要消灭了,本能地想抓住一个在身旁走过而非常慈悲地望着她的坚强的生命。她抱着一腔的温情与悲苦,在半夜里向他叫道:‘救救我呀!救救我呀!’”

两个在心灵深处相爱的人却无缘在现实中相爱,这不能不说是人生最大的憾事。

安多纳德不是一个有着强大精神世界的女子,她生活的勇气和信念来自柔弱的爱。这个被人生的苦难压迫得几乎喘不过气来的女子,是极需要去爱和被人爱的女子,是天生要被强者怜惜的弱者。然而,她用温柔而凄凉的爱保护了奥利维精神世界的纯洁。正是在她的羽翼下,小说的主人公奥利维才发育出一种弱的、被动的、容纳一切的、宽容一切的、与澄照一切的伟大天才,而这种天才在后来又帮助了坚硬粗犷的天才约翰?克里斯朵夫。可以说,“她是小说的两大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和奥里维的桥梁”,因为她,他们两人才相知相遇,“从此,他们俩(约翰?克里斯朵夫和奥里维)都被安多纳德的精神包裹了。他们在一块儿的时候,她就跟他们在一块儿。他们甚至用不着想到她:两人都以她的思想为思想的。她的爱是他们的两颗心相会的地方。”

如果说安多纳德是虔诚、孤独、柔弱、令人怜惜的凄美女子,那么葛拉齐亚就是意大利明媚高远的澄澈晴空的象征,是美好与明净的化身。葛拉齐亚是书中完美的天使。她的形象太完美、太高贵了,她所引起的是热烈的渴慕与尊敬。她简直就是圣母玛利亚在大地上的化身。在小说中,她超越了人世苦难和大地上的阴沉情绪,她让人的目光从尘世的忧虑和悲惨移向精神的虔诚与超度。在她身上,一反安多纳德悲剧的女性形象,全身闪耀着超度尘世的柔和光辉。克里斯朵夫是幸运的,他拥有葛拉齐亚一生的友谊和爱情。克里斯朵夫的晚年,宽宏大量、博爱,他与葛拉齐亚精神上的共鸣、感情上的默契,是上天诚挚的赐予。

 


   尽管因为葛拉齐亚的儿子的原因,克里斯朵夫和葛拉齐亚放弃了心中的念头,不再做无益的反抗,他们不能结婚,“分内的幸福固然被剥夺了,可是什么也不能阻止他们两颗心的结合。并且就为了放弃幸福,为了共同的牺牲,他们之间的关系比肉体的关系更密切。”

    克里斯朵夫和葛拉齐亚的恋情最终只停留在纯洁的精神之爱,以奥利维的儿子乔治?克里斯朵夫?耶南与葛拉齐亚的女儿奥罗拉的完美结合告慰自己不完美的感情追求,他用自己痛苦化来的欢乐为人生留下痕迹。然而,正如索福克勒斯借俄狄浦斯之口所说,“尽管我历尽艰难困苦,但我年逾不惑,我的灵魂深邃伟大,因而我认为我是幸福的。”

    或许,正因为这人生与时空错位的失败,造成克里斯朵夫与葛拉齐亚的精神之恋,才使他们的爱情得以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