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图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安图新闻

【书评】花蕾欲吐秀自蓄——品读屈轩散文集《浅吟悄唱》

发布日期:2017-01-06 发布者: 访问:425

陈鸿波  旬阳县赵湾中学

《浅吟悄唱》既是一位才子,又是一位佳人。

读屈轩的作品,给人感觉有两点:一为灵气;一为凄美。在《浅吟悄唱》中显示出一种娇柔而沉郁、透明而精致、委婉而飘逸、时时滚动和喷涌着作者的灵动之气,像一枚枚枝头欲放的花骨朵,闲适地开在崖畔水湄,在四野的清风流云里,含苞未放,却又香气四溢,美艳动人。文质兼美,语言的精雅,无限芬芳在飘逸,无尽空灵在闪耀,让人不得不走进作者所营造的那种独特的意境中,产生探访作者,执手夜话直至酒酣耳热的冲动。

它不是灵与肉的水乳交融,而是灵与心的激情碰撞。

第一辑《骨血故园》,以宏观雄伟的《流不尽的长江说不完的旬阳》起篇,表现出了一片拳拳家国之情,用舒缓的笔调歌咏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用纤细如丝的笔尖将生我养我故园的地理、环境、物产、人文、风情耕耘在这方田地。唱出了对家国之爱,故土之眷的骨与血之歌。此辑中《达铭湖之秋》可谓为力作,此文用游记的笔法,却无游记的格式,用散文化语言,把一个我们看似无从下笔平凡的地方,写成音色双佳的一位睡美人,让“好色”之辈垂涎,让“好文”者趋之若鹜,是心忧者的天然“医务站”,是得意者徜徉太空的“氧气瓶”。作者将心交给了自然,将情融入了自然,有陶渊明的田家风韵,更有欧阳修的少饮辄醉,与民同乐之节操。谁说“近处无风景”?谁说“自己的孩子别人的妻”?这大概是缺乏作者这样审美的一双慧眼吧!

作者善于采撷日常生活中最朴素的细微点滴作素材,道出生活底蕴,寓出宽泛之道理,构建出《拘谨的小路》,其实这是一条超俗洒脱之路,是从一个轴心转为另一个轴心的枢纽,是生的大空间,是自足者的天堂。

《麻坪先贤朱丙旺事略》属历史钩沉,作者凭借大胆的想象对历史记载加以想象加工,生动活泼,又不落俗套地写出了具有英雄本色,又似贼子野心,似侠似匪,一心为民的先贤形象。作者又用对比的手法,充满深情地赞颂了家乡之巨变。又如《春蒿》中,作者以滑而爽的文笔推广着家乡的物产。既不失一位文人风范,又没忘记文学的价值观,一举双得。

第二辑《依稀大梦》是一辑精制而充盈着才气的集子。句句珠玉,字字见功力,柔美甘甜,润人心扉,好似在一大片肥沃的土地上耕种一般,不论耕者下什么,都有丰厚的收获。同时,还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许多副产品,叙述语调虽平静,但能让心潮大起大落,爽朗无比。

作者善于挖掘人的心灵深处,反映着人文生活的最底线,剖析人的灵魂,把最善良、最真诚的事与物留在记忆当中。正如作者本人一样,以满腔真情对人,但又似乎不被别人理解,可却无怨无悔,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做一个堂堂正正、不卑不亢的人,做一个固守先祖遗德,真情永远之人。正如《大姨家的绿豆霉了》中的“大姨”,《遥寄二姑》中的“二姑”一样,有着传统中优良的、刚强的、固执的,甚至是封建的美德,为着他人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也像《向叔》《母亲是位老民办》中的一切小人物一样,成为土民,用质朴与纯美,即为了存活而从不丧失生活的勇气“图个心理平衡。”“心一静,什么都会好的。”用做过教师所独有的对他人挚真实爱,有一颗诚挚和理解他人的心。对过往已久的人和事也会有《无言的牵挂》;内心充满着对后代的关爱与人道主义,甚至为一个当代孔乙己式的《迷惘小弟》伤心落泪;“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也曾怅惘与怨叹将“曾经有个不知道是谁的谁,不需要知道具体时间的时间,不知什么机缘的机缘”,借贾平凹之风格,但婉约优雅点染之笔则更胜一筹。垂青于《角落里的石榴树》怜悯真情,并为其黯然神伤,却也随其自然。

此辑能紧紧抓住生活之湖中微泛之涟漪,让每一点滴流水,每一丝缕之春风,都绽放出馥香的浪花和芬芳的气息。此辑的许多文章代表着现代文学风格,引领现代文学航向。其中许多作品,可选作教材,供学生学习仿效。

第三辑《漂泊呓语》是作者对整个人类的关怀和爱护之作。作者对青少年关爱、为中年人不易而奋斗,而讴歌。特别是对老年人的敬重和关爱有更深层地理性认识。在物质生活充塞的时代中,在整个社会的人们生存理念及生存中求取价值问题,那些为了寻找精神生活的寄托人们呀……这一切的一切,足以给读者生的思考,给上层建筑以警惕!深深地教育着人们自身,那就是应以心宽待事,忧愁自解,明白生之不易,但却要为不易而生!

第四辑《远山闲话》是作者对生活现象的论述。独到见解,精辟的论断,把看似生硬的事物,用独有的感受,生动的叙述,把社会基层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人们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和方式。如文凭,如养宠物,由于各时代的考试政策不同导置人们偏向地理解;如高中教师吃着“谢师宴”,中小学教师形同路人,这种摸着自己的胡子,还在询问古猿是什么东西的人是何等让人心寒。深刻地阐述了一个真理——那就是作为一个人就应当全面分析问题,客观判断事物的能力,等等。《农业呼唤110》是一篇很值得政府关注的一条合理的建议,它既是作者对人民的关怀,也是一项有效可行治国策略。

细品文辞,其语言秀雅清新、朴实隽永,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极正,又如甜酒般醇香。

语言主要表现在“衬字”的使用上,“在西康线路边还有些名气”“这在陕南并不多,也能多少加深点旅客对旬阳的记忆”“花开了,也是满树的红”“花变成果,也是个多”,等等。这些衬字也正像旬阳山歌中的唱腔:“郎在后山打锦鸡”却总要唱成“郎在那个后山儿打那个锦唉鸡呀哎”,这样既增添了语言的节奏感、音律感,又含蓄而风趣地表达了主题,显得彬彬有礼,足见旬阳人的谦和温情。

恰当比喻和俗语的运用,则是作者的写作中最为显著的特色。此招特高,同样都是女子,在作者笔下,将美也比作女子,将丑也比作女子。没有风骚庸俗之感,却有美而不艳之功。如“石榴树长在石坎垮塌的地方,身子大半扑在坎下,像一个喝醉了酒走过石坎的邋遢女人打了个收不住的趔趄。“乌桕简直是飞跑的女人蓬松着一头赫红的头发”;“村子陡得夜壶放在厕所里都要用绳拴住,要不就会滚下沟摔碎”;“农村的老太婆盯着鸡屁股等钱用”;“游子思乡,野人怀土”;等等,这些比喻和俗语的运用,增强了行文的趣味性、通俗性和生动性。

整部作品都是在温存地行进着,堪有“棒槌打人手扑搓”之功。论文循循善诱,散文在“润物细雨”中又有着“浊浪排空”,似一位温情的母亲早起晚睡,相夫教子,又是一位睿智的老师妙趣横生,教学相长。

就我知道,作者当过老师,当过编辑,当过会计,当过秘书,现在搞的是和文学不沾边的行政工作。难为他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了一颗冷静而敏锐的平常心,他是个善于生活的人,他能睡于生活之底,仰面观察,用透视和折射的物理方式,让人生和世界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从极为细小的事物中把握情感的度,行笔泼墨中现出无限风情。任泼妇怎么泼,自有收泼盆,任牛如何牛,自有拨牛方。

若作品中能抹去少许的新闻之风,在叙写乡土之变时能多变换些形式,同时不因某种环境而拘束,这样一定会使作品更加绚烂照人。

感谢这个有灵气的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