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一部透亮的史书*《安康往事》读后感
吴强民 安康市司法局
两年前,从朋友处看到挪威人拍的1947年安康影像,深为震撼,似曾相识,恍若看到了自己的前世。继而,得到了咸丰年间同为新城人的黄鼎的弟子所绘的《古金州八景全图》,仿佛看到了久违的乡梓,满肺腑是一种莫名的亲切。然而,我却是实实在在的现代人,尽管对家乡安康的近代史略知一二,感性印象却是模模糊糊。挪威人拍的影像如同现实呈现在面前,但影像拍摄的背景、事由及挪威人在安康的来龙去脉我却扑朔迷离。后来知道好友柳庆康在从事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只是觉得有益,但有多大价值、价值何在却不知就里。不久前,得庆康所赠《安康往事——挪威人镜头下的民国安康》一书,粗看继之细读,就全然明白了。
这是我近些年来第一次较仔细地看完一本厚书,而不是信手翻翻。第一次将他人的赠书有兴致地通读,而不是那种大致领略。于是竟读完,于是有了近些年这第一次想写点“读后感”的冲动。
是的,首先要从私心深处先由衷感谢一下作者。我和他都是上世纪50年代初出生的,儿时的记忆力、感受力可能都还不错,那时候我们的生存环境、山川城郭、生活面貌、民风民俗都和民国时期相去不远,书中清晰的图片和解说便一下子唤醒了儿时鲜活的回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一生都经历了许多,但往往是“猴子搬包谷”,记住了成人后的遭遇,记住了现实生活,而淡忘了那遥远的但却是十分重要的童年。忘得太久了,许多印象几乎都快不存在了。这部书读过后,那童年时的情感、乐趣和家庭、邻里、乡闾间的生活氛围便一下子鲜活地恢复起来。书中那身着厚厚棉袍、齐膝大襟的老者,仿佛是我们的亲族长辈;那微笑着的可亲的、恬静的,或者羞涩的、木讷的城里人、乡里人,仿佛是我们的街邻、乡亲;那和自己差不多大的玩伴,亲切的令人眼里湿热。更触及人心里深处的是,自己明白:自己曾分明感受过一个和现在江山迥异的中国,一个阳光下纯朴善良的社会,一个充满人性的温馨的时代,这实在是令人感慨万千。由此纵览了自己一生的起端,自觉自己生命的涵盖有了扩大。且不论此生幸不幸福,却可自慰于此生的沧桑丰富。抚今,思昔,怀远,几有陈子昂“独怆然而泪下”的喟叹!
诚以为此书最大的成功,最大的功效是说史。安康史、民国史、中国史、世界史,都在书中收放自如地展示中或多或少的包含了。书名是切题的,但也是含蓄的,给人很多怀想。书的资料依据至少对安康来说是空前的,这是因为资料的形式——真实的拍照、摄影,是安康这一段历史最可靠的证明,是说史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我赞成作者在后记中说的话:“本书的价值在老照片,而不在文字”。坦率地说,作者报告文学的文字不算最优秀,但仍是生动、那么贴切,雄辩的文字能抵得过那真实、自然的照片拍摄!我曾幻想过外星人对地球人类活动一直有着巨高倍数的、真实的拍摄记录多好,哪一天地球人能够看看!现在留下来的历史典籍、挖出来的考古文物尚且被人们歧议、争论,遑论那些为宣传需要或个人偏见左右的文字!怎么感谢这些挪威人当年拍摄、现在赠还这些照片的行为都不为过,它虽然比不上“外星人的拍摄”那么全,虽然拍的不是清朝、明朝的安康,但却是外人眼里活生生的“民国安康”。照片不仅仅真实地留下了镜头前的人物、场景,大量照片所拍下的当时的社会生活万象、人的情态、神态,乃至所有细节都无声地说明了当时客观存在的一切,每一个正常的安康人、世界人都懂得,会理解。这是一部我们所需要的信史。
当然,这并不抹杀作者的编撰作用:通过和照片拍摄者、被拍摄者及其友人、后人的交谈调查;通过对众多当事人、知情人的进一步了解;通过与相关在世老人、存史资料的核查比对,照片及影像的辨别、确认,内容的解读、阐释是十分明白和清楚的。在历史背景的必要介绍,风物民情的补充说明,时空的连贯及转换,事物时间及类别顺序的排列上,作者也做了大量的、科学的工作。详略得当、阐述准确、配合贴切的文字叙述,使本书照片和文字相得益彰,把一幅幅清晰的、真切的、珍贵的照片,连成了一部完整的、“高像素”的纪录片竖立在世人面前。史,贵在真,以此要求,本书说史真实、真切,可称为史。此前,看过若干关于安康往事的地方籍人士的著述,总有雾里看花、影影绰绰之感,有这部照片加文字、新颖透亮的《安康往事》,尚是首次,值得为安康一贺。
值得称道的是,本书将“史”“论”“情”三者关系处理较好。前人著史,未有丝毫不带立论和情感者,即使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名著也是如此,否则就成了流水账的记录而已。其中的高下水平就在于立论的客观、公允、科学、严谨,用情的纯正、忠实、合理、贴切。本书作者没有像有的作者那样,获得一点资料便随心揣度、肆意发挥、大放厥论,而是始终坚持以史实为据,内容基本以照片、权威资料、当事人自述为主线展开,将作者论述限制在十分必要、十分恰当的范围。举凡安康历史、社会状态、宗教行为、照片意义等论述都是“按图说话”,紧贴史料,显得十分契合和自然,没有牵强和卖弄之感。本书也不同于那种学术性的重在史料考证或理论总结的著述,而是充满安康庶民的人文情怀。书中对于安康过去山川秀丽、物产富饶、民风淳朴、人心向善以及挪威传教者的坚韧不拔、布道热诚、博爱友善所给予的赞美和感叹,既是符合事实,发自肺腑的,也是符合情义,合乎人性的,当会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所谓真、善、美者,真应该是善和美的前提和基础,本书的史、论、情恰好照应了真、善、美三者的关系。可能出于某些考虑,本书重在叙史,在论和情的展开上留下了较大余地,还可以有商榷和开发的地方。本书虽然介绍了西方宗教的传播,但不是本书的主要立意,而是客观反映历史的需要。这些我都觉得作者处理得很好,值得肯定。
这里就不得不谈到这本书的文笔。近些年看过庆康的几篇文章,多是回忆性文字,依然叙事生动,议论风生,保持了人所熟悉的睿智和辩才。可能由于年龄和阅历的缘故,更由于这次是写史吧,此书文笔显得很是从容、平实和绵和。面对揭示历史真实面目的主旨,面对较大纵深的思想内涵,面对大量的多方面的图文史料,作者将照片、截图、当事人笔记、调查笔录、历史资料、作者撰述、参考文献等组织得很好,既合理归纳了叙事板块,又纵横有机连贯,卯榫相契,天衣无缝,总体呈现了安康民国时期的基本面貌。甚至图文的连接穿插,排版的页面组合都做到了化拼接于无痕,读起来毫无纰漏和障碍。这既是作者对史料、对当事人仔细调查后对有关史实的了然于胸,也说明作者自身对这段安康民国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熟悉。但我能设身处地体会到,要完成这样一部著述,仍然需要很强的驾驭资料的能力和文字撰写能力。即以撰述文字而论,作者较好地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说明、抒情、引证、转载等多种写作手段,夹叙夹议,引文随手拈来,多为恰到好处。剪裁得当,不蔓不枝,既将丰富写的严谨,又将久远写的鲜活。作为述史之作,给人没有那种字斟句酌、艰涩板滞的感觉;也没有某些作者常有的掉书袋、堆砌资料的毛病。整个撰述如行云流水,生动晓畅,读之引人入胜。尽管觉得书中有些地方还不尽恰当,有些措辞还值得斟酌,但此书的创作水平和文笔是令人佩服的,值得我学习借鉴。
此书的撰写是成功的,书的完成当得政府有关部门“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当得安康历史和民众的肯定,窃以为书中的序和评对此书价值作用写得不够。只能这样说吧,如果人们觉得应该感谢那些留下弥足珍贵资料的挪威人,使人们得以重见并难忘安康这一段历史的话,那么,感谢之余也应该感谢本书作者。
为作者贺,为一段近代史贺,为安康文坛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