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公仆情怀的诗化表达*崔光华先生《诗意安康》欣赏
吴咏梅 安康市政协
由整整100首七言绝句组成的《诗意安康》,是歌颂安康精神、赞美安康河山的壮丽画卷。组诗谋篇构思十分精妙,诗歌风格清新明快,诗人体物观世的境界俊朗宏阔。作者于全市十个县区平分笔墨,一首绝句描写一景物或人物,连续十首囊括一县区自然人文之精华,连缀十县区百首浑然一体,构成金州胜景的洋洋大观。组诗涵盖的内容堪称安康风物人情的百科全书,集诗歌审美属性、自然人文、认识价值、观光产品推介功能于一体,自然的无言大美与作者的钟情发掘相得益彰,作者流露的公仆情怀与诗歌散发的鲜亮气韵交相辉映。
诗歌描写歌咏的对象,源于作者钟情专注的方向或者心灵深处的敏感点。安康人乐山亲水,对山川形胜天性地情有独钟,对与自然抗争中形成的和谐生态以及物化成果本能地分外珍惜。组诗歌咏的主要对象,就是蜡烛山、天书峡、南宫山、太极城、化龙山、黄安坝、神河源、千层河等山川形胜,八仙、蜀河、肖家坝、五省会馆等乡土人文载体,以及紫阳茶、绞股蓝等秦巴特产,作者选材的聚焦点与安康人的兴奋点高度契合,创作的兴趣点与安康人的关注点不谋而合。而且从俯瞰的视角,集萃安康全境风物形胜,用均衡匀称的笔墨,突出各地的个性和亮色。在组诗里,“乐山亲水”不再是官员对安康精神的抽象宣示,而是诗作者匠心独具的意境创造和灵动鲜活的艺术再现,公仆情怀不再是自我标榜和他人谀辞,而是在创作兴趣点与安康人的契合度,诗歌选材视野的全域性,以及作品意境的现实感等方面,如喷泉般汩汩溢出。
诗歌描写的对象,其实都是自我的投影,诗人借助物象创造的意境,也无非是自我情趣、情感、志向和理念的演绎、抒发或者寄托。同样是写山,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人格化了的敬亭山只是诗人极度孤独失落的陪衬;毛主席《十六字令》“刺破青天锷未残” ,借助孤峰直插云霄的物象,抒发自己钢铁般坚韧不屈的斗争意志。组诗中的《女娲山》和《蜡烛山》则迥然有别,没有在山的形象、气势描写上用过多笔墨,前者从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着笔,叙述女娲拯救民众的壮举,表达了作者对博爱情怀和担当意识的肯定和赞扬;后者则由山的形似蜡烛,联想到蜡烛照明驱除黑暗,进而借用玉皇大帝的权威指令,蜡烛山已经不是一座山了,而是高高燃烧的蜡烛,呵护着众生的平安。作者笔下,已经没有古代山水田园诗歌的那种隐士情趣、孤独心绪和梦幻般的恬淡安谧氛围,而是以务实的眼光、高昂的情趣和美好的期待,去踩踏脚下的热土,感悟时代前进的脚步,赞美山乡的巨变。《宏大村》《马鞍村》《枣树社区》《肖家坝》等诗作,都尽情讴歌了山乡居民奋力创业的事迹和取得的现实成就,展示了安康乡民崭新的精神风貌和日渐富裕的幸福生活。字里行间蔚然蒸腾的是作者对发展进步的由衷喜悦。在组诗《岚皋篇》中,作者揭示了古藤千年风雨发新枝的奥秘是 “根接地气”,一根生七果的古栎不惧风雨雷电而“长青不衰”,在惊险刺激的岚河漂流中,双桨划出的是一片新的天地。描景状物之间,流露的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和对进取精神的高度认同。
唐代刘禹锡任职巴蜀,借用当地四句七言的民歌《竹枝词》形式,创作了大量反映民间生活情趣的绝句。柳宗元任职湖南永州,创作了著名的山水散文《永州八记》。这类以当地风物人情为题材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认识和审美价值,千古流传,而文人官员钟情文学创作,代代相沿成习,成为我国优秀的人文传统。江山代有才人出,无论是时空巧合或者是传统使然,崔先生的创作风格和实践,都在与刘、柳呼应中,谱出了时代新曲;在人文传统的传承中,盛情讴歌了洒遍自己汗水的大地上的山水草木和人文胜景;在每一首精心构思的诗作中,寄托和体现着自己的担当意识和审美情趣。《诗意安康》组诗创作成功,为人文传统传承加了油,为金州大地添了彩,为安康人民鼓了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