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撒向人间全是爱——读刘建明的散文集《心中的太平河》
李焕均 安康市汉滨区人社局
朋友说,老书记刘建明写了一本书,问我要不要看。我说,要。其实主要是不想驳朋友的面子。领导的书嘛,不是秘书代写的讲稿,就是一些高谈阔论,有啥看头呢?
第二天早晨,我刚进办公室,朋友就把书送来。书的封面很简单,灰黄色,透着泥土气息,除了竖排的书名和横印的一副朦胧山水照外,再无他饰。打开目录仔细一瞧,全是作者写的散文、游记、随笔、感悟等。浏览全书,共集32篇文章,每篇都不长,几百或千字,图文并茂。顿时感慨,领导那么忙,还有时间随时记录所见所闻所思,真是不易,一股敬意油然而生。
于是翻到第一篇,慢慢读来。读着读着,不时被那质朴的文字和纯真的感情紧紧吸引、深深感动,以致忘了下班和就餐,一气读完。
纵观全书,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间,无不渗透着浓浓的情和深深地爱。有亲人之爱、师生之爱、同学之爱、战友之爱、同事之爱、朋友之爱,以及对普通百姓之爱和家乡之爱、自然之爱等等。这些爱,如丝丝春雨,滋润着读者的心田和作者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以及他接触过的每一个人。
正是这些深浓的爱,让人无不感动、难忘,久久回荡。
爱亲人,刻骨铭心
所有亲人中,作者在书中提到最多、写的最多的是他的母亲——这个“高高的个子”“明眸皓齿,性格温柔”“很有远见”“面善,心更善”的“幺女子”,可见对母亲感情之深厚。母亲在抚养“我”长大的过程中,面对困难的坚强意志、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待人接物的优良品质,“令我难以忘怀”,“烙印在我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里”,“教会了我怎样对待人生”。然而透过所有文字,作者对母亲的爱,更多的是愧疚和遗憾。“妈妈命苦,没享过一天福”,而且病魔缠身,一生中“没出过一次远门”“三十年只回过一次娘家”、没有“分到一点公家的房子”、自来水管没有安到家……这些简单、普通的愿望都没能实现,真是“苦命的娘啊”;更为“悲怆”的是母亲在严冬离开人世时,“她的床前,竹篱笆透着袭人的阵阵寒风,她的床上,遮着从断垣上搭过来的塑料布,借着路灯的光亮,看到雨雪滴答在塑料布上,溅落在床被上”。读到此,作为人子,谁不伤怀?唉,这些愧疚和遗憾,只能化做母亲坟前的两颗翠柏,令作者永远怀念、“无法割舍”。
父亲是一座山,这座山因太高太大而显得有些模糊。父亲工作单位远,交通不便利,“常年不在家”,由于交流的少,自然比不上母子情深。书中虽未给父亲单独成篇,但从《山乡的少年》《岁月的留影》等文中,依稀可见对父亲的崇拜和敬意。正是这崇拜和敬意,促使他在不满十六岁时,为了给父亲送口粮,“兴冲冲的”离家,翻山越岭、历经艰难而“忍住没有哭”;当了领导后,走在父亲当年工作的老街道,“想象着当年年轻的父亲此时正在这里向各位店家拱手拜年”;成年后连父亲照相时站立的位置都“潜移默化”。
老书记对朝夕相处的“她”,通过选取生活中平凡的几个事例,虽是普通,但却极为体贴、真挚,点点滴滴中渗满着对相濡以沫的夫人无限的敬、爱、恋,甚至担心“她”退休时有什么心理反应而“谨言慎行”。一个领导干部,对妻子竟这般尊敬,让多少人汗颜!给年轻人做了一个多么好的榜样啊!
儿女永远是父母的心头肉。从女儿出生、长大、成家、立业,不知牵挂了父亲多少心血。即使在万忙中、在远赴西安汇报工作途中,作为父亲,也不忘抽出空来给过三十三岁生日的女儿发短信祝贺、叮嘱。七尺男儿,如此心细,足见对后辈疼爱之深。
都说隔辈儿亲,诚然,自孙女出生后,女儿的女儿又成了“爷爷”的“心尖宝贝”,仅从《我的孙女儿》这个标题就可看出作者是多么的自豪和喜爱。当得知孙女降生,自己升格为“爷爷”了,激动的“感到有些手足无措”;赶紧买花、迫不及待赶到医院,看到小孙女可爱的“脸蛋蛋和小手小脚”,“真恨不得揽在怀里亲上一口”。随着孙女的渐渐长大,对孙女的爱也渐渐升浓。因“惦记着小家伙”,“一到下班就急于回家,生怕外面有应酬”;见她能走路了,“赶紧拿出相机,记录她成长的这一刻”。当然,对孙女的爱不是“惯养”,而是“粗养”,不主张过早开发智力,而是培养其好奇心、带她走进大自然……试想想,那样的家庭,竟能做到这般,是何等高尚、何等可贵的大爱呀!
爱朋友,真挚纯朴
为了迎接中学时的班主任纪亚莉老师的安康之行,作者精心规划了路线与行程、精选了几个合适的人员作陪、在万忙中挤出时间当向导、并将全程记录制成电视片留念。一个身为300万人口地级市的大家长,对一个普通教师的来访如此重视,可见纪老师在作者心中地位之高、作者对老师敬爱之深!“饮水思源”,作者对教过他的其他老师也是念念不忘、尊敬有嘉,以致请一名知名记者为其恩师许卜年老师写过一篇报告文学。
在作者珍藏的照片中有一张没有自己的“全家福”,原来是他当兵走后几个老中学陪其母亲过年的合影。是啊,倘若没有对同学付出真情,他们能在大年初一舍其家人与别人的母亲团聚吗?
同学情、战友情是世界上最纯真的两种感情,即使阔别三十五年,作者魂牵梦绕的依然是当兵时的“西山大院”,当然,最难忘的还是哪些战友。历经艰难找到曾经熟悉的地方、看到久违的建筑和物件时,一句“苍凉”道出了无限感慨。在《我的老班长》熟悉的旋律中和战友欢聚,自然又忘不了敬爱的师傅,追忆培养之恩,虽斯人已去,却“一心要回敬师母”。
爱同事,赞美感激
出访莫斯科,当维隆先生吟唱起《三套车》《喀秋莎》等前苏联歌曲时,作者沉静在美好的回忆,表现出深情的赞美和肯定;印度考察,对东华的“精心筹划”和“细致安排”,更多的是感激;甘青之旅,对团友们给予自己的“关照”,各个提到,让人如浴春风;走进阿里,对王彪等人的一路照顾,深表谢意……读这些充满深情的文字,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出自一个高干之手。在一般人眼里,下级照顾上级,天经地义,领导享受服务固本自然,但作者却不同,哪怕是自己司机的照顾,也是感激不尽。知恩、感恩、肯定下属、赞美他人是做人的本分和素养,这,也许就是他为什么会从一个农家子弟当上高干、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原因吧。
爱百姓,关怀备至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从太平河到汉江,从小山村到大城市,一路走来,作者始终没有忘记老百姓,他深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谛。
走过马合营,在深山中偶遇老太赵娘的热情款待和谆谆嘱托,那言行身影,似乎让作者回到了母亲的家中,告别时竟脱口而出喊了一声“娘”。多么亲切而感人的称呼啊,那时,他可是一县之首!
山上的那个八组,他一直挂念着,不知走了多少山路,终于来到山上,对现存的三户人家逐一调研、嘘寒问暖。
他忘不了陶支书的约定、梅姨娘家暖融融的夜晚,他每天早上和门房魏师打招呼、时刻惦记打馍夫妇的艰难,战友英年早逝,他在悲痛中叮嘱其子女“记住你老子”……
爱家乡,赤子情怀
太平河缓缓西进,留下作者童年许多美好的记忆,他立志让它变得更加美丽,以致在心中绘出许多“图画”。在作者的大力支持下,八仙的云雾茶从研制、发展到外销,誉满天下;“被遗忘的角落”的正阳河,慢慢脱去神秘的面纱,不断发生着巨大变迁;吹着秋风,品着家乡的美酒,欣赏着友武先生的歌曲,别是一番滋味。
是啊,安康如诗。这诗意的家乡,难道仅仅是自然形成的吗?面对安康瑰丽雄浑的山水人文,作者深情地写道:“当我从滨江大道的汉调二黄园信步向东走来,江面上鸥鹭飞翔。江的那边是一半山色半城湖的宁静家园,江这边是活力四射的现代新城,蜿蜒而流畅的滨江大道垂柳依依、繁花暗香,是那样的自然、亲切;沿江的游人悠然而逍遥,是那样的惬意、快活。驻足亲水湾,一群孩子和年轻妈妈嬉戏欢腾在水瀑之下的池水中,脚下是汉中郡的遗址中渡台,对岸是依然闪烁着昔日黄金水道辉煌的水西门码头。伟岸的安澜楼与隽秀的奠安塔隔江相拥,叙说着古金州与新安康的情话。”
当你读着这些优美的文字,你难道不为作者的赤子情怀而激动、感慨?作为一个主要建设者,没有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能对家乡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和依恋吗?
诗意安康,离不开安康世世代代英雄儿女的无私奉献。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热情和汗水,推动金州这艘古老的船只从历史走向现代、从小康之路奔向安康大道。
美丽的太平河,流走的是片片回忆,留下的是滴滴深爱。
让爱永存,让家乡永远太平、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