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图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安图新闻

【书评】学者的气质 小说家的运思——简评丁文的长篇传记小说《陆羽大传》

发布日期:2017-03-02 发布者: 访问:661

戴承元  安康学院

 

汉上茶人丁文先生依正史、据诗文、采传奇、究根由著成的长篇传记小说《陆羽大传》,不仅嘉惠茶学界,小说界也增添了一道亮色。陆羽虽被尊为“茶圣”,但岁月无情,在历史的更迭中,作为个体生命的陆羽,他的形象在芸芸众生中渐次模糊。在此之前,虽有中国台湾人、日本人为陆羽立传,然而这些传记多有缺憾,要么拘于史料,要么失之过简,陆羽的形象未能立体化;影视作品也涉猎过陆羽,但“戏说”色彩太浓,有损历史的真实。丁文先生憾于此,倾两年心血,史海钩沉,精心结撰,终于完成了这部长达48万字的长篇大著——《陆羽大传》。


《陆羽大传》是一部学者型的小说。我认为这部小说的魅力正缘于学术气质和小说家运思的巧妙结合。

陆羽是一位历史人物,依史演义本是中国小说家所擅长的。但《陆羽大传》又有其特殊性。它不像《三国演义》那样有《三国志》和《三国注》这样完整严肃的史料作依据。陆羽的史料较少,且说法不一,甚至互相矛盾;而陆羽又是一位被尊为“茶圣”的历史人物,严格来讲,是不允许“戏说”的。传记文学必须尊重历史,传记文学的作者也必须具有求实的科学精神。这对作者丁文来说是一个考验。可贵的是,丁文先生以学者的眼光,以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不拘泥于某一史料,也不迷信某一家之说,而是对陆羽相关的史料进行再次大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对史料进行了甄别论证,写成《感悟陆羽》一文附于小说之后,以供读者参阅,以供学界探讨。这正是丁文作为一个学者的科学精神的体现。在这篇文章中,丁文先生给了陆羽一个理性的定位:“他,出身寒微,褊躁任性,守信义,重然诺,诙谐、执着;他亦庄亦谐,亦凡亦圣,半僧半儒,半官半民;他,一介布衣,一个隐者,一个通才、奇才、怪才。”这是丁文先生自己小心求证得出的结果。中国《茶经》研究所所长欧阳勋先生在本书的序中说:“历史上的那个陆羽也大概就是这个样儿。”这说明丁文先生塑造的陆羽形象是具有历史的真实性的。不唯如此,作者还在书末开列了36种参考书目;据笔者统计,丁文先生在《陆羽大传》中引用的文献也多达36种,引用的历代诗词多达166首。读这部小说,让我们感到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并让人从中得到文化滋养。我认为这正是这部小说学术气质最本质的体现。

《陆羽大传》在塑造陆羽形象的同时,触及到一个学者们研究的文化课题:大唐何以人才济济?大唐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怎样的?陆羽怎样能从一个弃儿,到写出旷世《茶经》,被人尊为“茶圣”?《陆羽大传》形象地探讨了这个问题。

陆羽三岁时被父母遗弃,是龙盖寺的智积和尚收养了他。陆羽的天赋很快被智积发现,智积出于佛门后继有人的考虑,决计培养他研习佛经,然而陆羽对佛经并不感兴趣,而对茶事表现出特别的兴趣。智积对陆羽的表现虽然不满,但并没有强迫他,对陆羽专注于茶事,智积禅师从内心上也是欣慰的,并给他传授了许多茶学知识。陆羽后来著出《茶经》,成为“茶圣”,形象地印证了那个传统的人才培养论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人才,唐代士子有强烈的使命感。在陆羽成长过程中,唐代士子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个教师群体。正如作者所说:“考量陆羽的教育环境,竟是一个‘系统工程’,由智积到儒公,再到李齐物、邹堃,环环相扣,继后接力棒又到了唐代一位著名诗人手中。”这位诗人就是崔国辅。崔国辅之后,倾心培养陆羽的还有颜真卿、谢清昼、刘长卿等人。这个教师群体中,有的是朝廷命官,有的是当代硕儒,有的是方外之人,他们不计名利,不顾个人心境是否顺适,都无一例外地全力以赴,倾注心血精心栽培陆羽。是什么情愫使这批唐代士子如此青睐陆羽这个弃儿呢?个中因素自然很多,但主要的还是唐代士子强烈的使命感——他们深知大唐需要有人创立茶学,以造福天下苍生。学人的使命不仅要传承文明,创造知识,更要有培养人才后劲的使命意识。一国之士子形成了这种昂扬向上的健康心态,国事能不兴隆,文化能不昌明?考之今日,我认为丁文先生道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思考!

在治学方法上,陆羽成长的历程,也给我们很深的启迪,陆羽虽专注于茶学,但他的师友们还是鼓励他博采百家,扩大读书面,成通才,才可能成大家。陆羽正是在兼容百家的基础上,才成为“茶圣”的。著《茶经》之前,陆羽走出书斋,历尽艰辛,考察全国重要茶区,并亲自生产、制作茶叶,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治学之路。这也正是大唐士子治学门径的缩影。正如作者所说:“在大唐社会,一个读书人纵‘读书破万卷’,若没有‘行万里路’的经历,将被视为井底之蛙,是上不了档次的。”最让人感动的是,唐代宗召陆羽进宫,陆羽认为朝廷要给他封官,他退避三舍。皎然听到这个消息后,不顾老迈之躯,千里追寻陆羽,说服他进宫,让他实地考察宫廷及京都茶事,使他的著作《茶经》更具权威性。皎然的行动,正说明了唐代学子重实践的治学风范。

陆羽意志力的锻炼也值得我们思考。陆羽先为弃儿,继之为小寺奴,再为小伶师,卷入过难民潮,终生未娶,四海为家,但他却能昂然挺立,成就大业。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物质环境的优越并不是成才的关键,坚强的意志力,对事业的痴心才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蒲松龄所云:“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此外,作者着力营造了唐代文化氛围,让读者做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大唐神游,也是很有价值的。

以上几点,我认为正是作为学者的丁文在《陆羽大传》中给我们展示的学术魅力。

《陆羽大传》虽具有较浓的学术气、学者气,但它毕竟不是学术著作,也不同于清朝那些以才情见长的小说,它的魅力主要还是缘于它的艺术性。

我认为《陆羽大传》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在于作者成功地塑造了陆羽的形象,历史上的陆羽虽被尊为“茶神”“茶圣”,但作者并未做简单化的处理,他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神。他自幼聪明、任性;接受儒家教育,有积极入世的精神,渴望建功立业,又不愿为官;既不愿为官,又终生徘徊于官府之门,乐与名利场中的人物交游;既不愿入佛门,又希望做佛门外的禅子;既要做佛门外的禅子,又希望扬名于当世;既执着于事业,蹉跎了青春岁月,又渴望爱情;既渴望爱情,又没有追求爱情的坚毅行动。陆羽的性格丰富复杂。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塑造这个形象时,并没有概念化,而是写出了陆羽性格发展的历程。陆羽长于佛门,加之,僧皎然与他是师友而又实同父子的关系,这使得陆羽身上有浓郁的禅味,不愿走仕宦之路。然而陆羽又是一个弃儿,生计无着落,且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就使他不得不长期与官吏交游;盛唐时期的官吏大都具有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正如作品中的人物崔国辅所云:“我辈文人处开元盛世,当如昭陵八骏,不着鞭,自奋蹄。”耳濡目染,自使陆羽有长空之志,渴望建功立业,显身扬名。陆羽生活的后期,唐王朝由盛转衰,国事日非,更坚定了他做布衣,做隐者之志。陆羽就是这样一位始终徘徊在儒、佛边界线上的人物。

陆羽之外,如李冶、皎然、张志和、崔国辅、颜真卿等人物都塑造得有声有色。

在“虚”与“实”的处理上,我认为《陆羽大传》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史传文学必须尊重历史,但又不能拘于史实,需根据作者的人物塑造理想取舍史料,虚构想象,变化生色,让“实”服从“虚”,而不是“虚”迁就“实”。作者广泛搜罗有关陆羽的正史、诗文、笔记,对陆羽一生的行状做了考订,构建了小说的史实框架。对陆羽一生行踪的叙写,大都出之有据,使整部小说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但有关陆羽的史料毕竟不多,要使陆羽的形象鲜活,小说情节贯通,就必须进行合理的虚构想象,如陆羽与红绳女的情节,是没有史料可征的,作者在这里虚构想象,显然是为陆羽的金州游顺利得到金州茶的制作方法而做铺垫的;又如陆羽与李冶的爱情,基本上无史实可征,但作者却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去叙写,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为陆羽一生添置一条情感线,把陆羽塑造成一个有情有欲的人,而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使这个形象更鲜活,性格层面更丰富。《陆羽大传》中虚构想象的情节随处可见;至于一些史实在时间上或提前或推后出现,那更是一般史传作家的家常便饭,在此不必一一提及。总之,这都是为了贯通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是《陆羽大传》的又一特色。作者将陆羽一生在不同空间里发生的故事化为以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以陆羽著《茶经》为主线,以陆羽的友情、爱情为副线,首尾贯通,脉络分明,结构完整严谨。

情节的转换以巧取胜,头绪省简,不枝不蔓。例如,陆羽当小伶师的情节,是因为戏演到关键时候,该马童上场了,可马童吃了不洁食物上厕所拉稀去了,戏班班主张迷糊视力又差,情急之下,把在后台偷看戏的陆羽(背影也像马童)推上台,恰好陆羽看过这个戏,上场表演居然很成功,从此陆羽在演艺界走红。这就为李齐物慧眼识英才做了铺垫。在叙事中,作者适时融入抒情、议论。抒情的方式有直接抒情,也有借景抒情,而最为常用的则是巧妙地借用古代诗歌(主要是唐诗)抒发人物的情志。小说中大量借用古代持歌不仅抒发了人物的情志,更好地塑造的了人物,也使整部小说流荡着诗意,成为一部诗化的小说;同时还为读者复活了大唐文化气象,让读者在特定环境中去品评人物形象。我认为这是《陆羽大传》最显著的艺术特色。适时的议论增强了小说的理趣,深化了小说的主旨。比如陆羽第一次踏上访茶之旅时,作者云:“在大唐社会,一个读书人纵‘读书破万卷’,若没有‘行万里路’的经历,将被视为井底之蛙,是不上了档次的。”这一议论不仅把陆羽访茶的甘苦交待清楚了,同时也让读者领略了大唐优良的学风。

当然,这部小说也有不足之处,在我看来,主要有三点:一是人物联诗的情景创设得太多,给人以重复单调之感;二是议论推理略显多,给人以人物形象的某些性格不是从情节的发展中自然透露出来的,而是作者引导我们不得不做如是认识的感觉;三是语言,由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人物,作者力图创设符合时代、符合人物身份的特定语境,因此总体上以风雅见长,但又时露特别现代的语词,夹杂方言俗语,未能做到语体的和谐统一。

白璧微瑕。总体而言,《陆羽大传》是一部有特色的小说,一部优秀的传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