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图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安图新闻

【书评】捧出赤诚一片丹 ——《阅读徐山林》读后感

发布日期:2017-01-24 发布者: 访问:652

龚仕文  安康日报社

从来没有哪位传记主人公像《阅读徐山林》中的主人公这样让我思绪万千感慨万端产生这样强烈的崇敬之情。本来,徐山林的名字在他的家乡安康是家喻户晓的,但知道他、认得他是一回事,全面深刻了解他的身世、家庭、工作、生活和性格脾气的人,就不是很多了,在安康恐怕只能以十数位计。高处不胜寒,以他这样的身份地位,大多数人可能不会从公开的报道或偶尔的接触中就了解他的一切。


 

感谢作家和谷先生,花费数年功夫几易其稿,为我们呈献了一本很有意义、非常成功的传记作品——《阅读徐山林》。说它成功,是我们读了这本书后,对我们想要了解的人有了一清二楚的了解,对我们想要知道的事情也知道了来龙去脉,对我们所敬重的人给了更加敬重的理由。徐老八十年的人生经历在书中一一展现,脉络清晰,叙述精妙,真实而艺术性地刻画了一位有血有肉、感情丰沛、情系故土、勤政爱民的高级领导干部形象。联系到近年来官场的那些负面消息,这本传记主人公的形象愈发显得光彩夺,目可亲可敬。当我第一次打开这本书时,是好奇和恭敬的心思;当最后合上这本书时,是尊敬和崇敬的心情。

对于安康人来说,这本书的许多内容都不陌生,安康人提起徐山林,是三天三夜也有说不完的话题。日前在安康市图书馆举办的读书评论会上,就有许多人结合自己与徐山林的交往和所见所闻,满怀崇敬和激情谈了书中未写到的徐山林的许多感人事迹,有些人竟至于哽咽。我本人与徐老也有一面之交,从中深深地感受到他对家乡人的厚道、平易近人、亲民爱民的博大胸怀和人格风范。

那是1996年,我在陕西省社会保障报工作,因徐老曾担任省社会保障委员会主任,分管这方面工作,我萌发了采访他的念头,就与他的秘书联系。那时徐老正在筹组省慈善协会,那天有好几拨人等着见他,徐老听说是一位安康同乡要采访他,欣然应允,拨冗与我交谈两个多小时,不但谈了他对社会保障工作的许多精辟的见解和主张,而且应我之请像跟朋友谈心一样讲了他的家庭和个人的一些情况,事后我写了两篇报道,其中一篇是“徐山林的休闲生活”,这标题还是他定的。这些都不是紧要,要紧的是,徐老对我这样一位素不相识的人是那样的和蔼可亲没有架子,像拉家常一样推心置腹,他的心是那样的细,那样的善解人意,说话语速放得很慢,以便我尽量把他的话都记下来,每当看到我书写速度跟不上时,他往往停顿一下,看着我写好了再讲下一句。从这点小事上,就看出他的人品是多么的值得记怀。二十年过去了,人生的许多经历都已模糊,而那天在省政府大楼一间办公室与徐老见面的情景仍是那么清晰,历历在目难以忘怀。也正是由于这短暂的接触,我对徐老由初步了解到油然而生的尊敬,以后有关他的点点滴滴我也就上心了。我后来回到安康工作,经常能听到家乡人对徐老的许多赞美之词,他对家乡的关注关心,他对安康人的情感情义,甚至都可以演绎成神话。安康的许多重大的事情,从经济建设到社会文化的发展,都深深打上了他的烙印,许多人都能感觉到,徐老似乎就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秦巴汉水间广袤的山林川道,处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闪耀有他大爱的面容,闪现有他许多美德传诵,要抒写20世纪后半叶和21世纪前二十年半个多世纪的安康发展史、社会史、人文史或者地方志,徐山林都是避不开绕不过的人物话题。

   《阅读徐山林》并不是在讲一个人的传奇故事,它几乎是平铺直叙讲一个人的官场生涯及其身世、家庭、业余爱好等,对于那些喜欢猎奇的现代读者来说,我不知道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感想,但我要说,这本书结构之明畅、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刻、情节之感人,与那些叱咤风云、影响历史、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传记相比,一点也不逊色。捷克作家哈谢克在《好兵帅克》中写道:“伟大的时代要求有伟大的人物出现。有一种谦恭的、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既无拿破仑的英名,也没有他那些丰功伟绩,可是把这些人的品德解析一番,连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也将显得黯然无色。”是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徐老非凡的人品、学识、才干、贡献,他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他对人民的大爱情怀、他为百姓利益日夜操劳、他在慈善方面的懿行善举、他在文化方面的深厚修养,凡此种种,就比那些帝王们更让我们肃然起敬!
  从《阅读徐山林》中查考,徐老从解放初参加工作算起,包括担任安康县委书记、地委书记,在安康工作的时间是16年,而在省城工作时间前前后后算起来长达46年(包括任省决咨委主任和省慈善协会会长),远远超过在安康生活和工作的时间。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徐老无论是在家乡任职还是在省级领导岗位上,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家乡人民干实事干好事的桑梓情怀,为家乡建设和发展所倾注的心血和做出的贡献,是叫人百肠回转无限感慨的。《阅读徐山林》告诉我们,他在家乡任县、地主要领导期间,狠抓粮食生产、多种经营和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当时困扰安康农村的大饥荒,修建山区公路、治理月河、建设氮肥厂,治穷致富造福乡里,在贫穷落后的家乡,在当时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干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在省级领导岗位上,虽身居省城,仍心系桑梓,在运筹抓好分管的全省事务同时,一心惦记着安康的发展和故乡人民的福祉,许多人记忆犹新,当年那场“7?31”大水灾,徐山林废寝忘食穿梭奔波救灾的身影;香溪洞、瀛湖、南宫山、天柱山、天书峡、中坝大峡谷的开发建设,徐山林那历尽甘苦辛勤操劳的足迹;二桥、三桥的修筑,徐山林那洒下的汗水费尽的心思;至于倡导举办一年一度的龙舟节、对汉剧的抢救保护和一直以来的亲切关注倾力振兴,无不凝结着徐山林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辛劳和心血;还有慈善方面,安康有多少慈安桥在倾听过往行人对徐老的赞颂、有多少被救济的贫困人家在感恩戴德!还有“藏一角”,徐老把那价值连城的藏品没有卖钱,没有留后,而是无偿捐赠给家乡,为我们安康再增一处人文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藏一角”越来越显示出独一无二奇特瑰丽的社会价值。真的,我们也算见识过世间许多人和事,没见过像徐老这样把家乡视为母亲,对故乡情有独钟、这么情深意长、这么真情回报跪乳反哺把故乡情演绎到极致的赤子。


     “捧出赤诚一片丹”“愿效寸草报春晖”“一瓣心香献众亲”“奋臂勇实践,宏图酬人民”,徐老诗中这些美妙的诗句,既是他的心志,也是他的写照,当官的能做得像他这样,既是老百姓的福气,也是家乡人的骄傲。中国人一直有“盖棺定论”一说,美国谚语也说:“大树倒下才量得最准”,似乎人一直活就无法下最后结论,但我要说,只要是认识徐老的人,只要是读过《阅读徐山林》的人,就会敬重他的人品,就会敬仰他的人格,就会敬佩他干事业的雄才大略和干工作的恢宏气魄,他披肝沥胆夙兴夜寐为家乡为人民做的大量实事好事,他波澜壮阔的巍巍业绩,将会长久地在秦巴汉水间流传,无论现在还是未来,人们都会在心中为他留一块地方建起一座丰碑,并燃起袅袅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