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朴素之笔写精彩人生——简评和谷长篇纪实文学《阅读徐山林》
胡少山 安康学院中文系
读《阅读徐山林》,感觉亲切而舒畅。一方面因为从中学起就知道我们安康出了个大官、好官“徐山林”。曾经走过他捐资修过的“慈安桥”,去过他捐献的“藏一角”,品评过他题写的美好诗文;另一方面因为传记作者用他真切的细节描写、质朴隽永的文笔为我们呈现了数十年来陕西政坛台前幕后的精彩故事,整部作品读来不蔓不枝,如行云流水,流畅而快意。
首先,为传主丰富精彩的生命历程而喝彩。从偏僻贫困的学徒工、团区委书记、《陕西青年报》记者到“文革”挨批后的省农办副主任,再到副省长、常务副省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不同身份的转变,不同职务的升迁背后,有多少常人难以经受的考验?有多少切切实实的光辉政绩?而前者需要不断地学习、总结,后者不仅需要实地调研以真正做到以民为本,也需要高超的决策智慧和政治智慧。于是才会有“战胜大饥荒”“修路与修河”“水灾第一线”“抓农民增收”“处理六六空难”“破三铁”等感人的故事。这些在《阅读徐山林》里处处可见。
其次,为作者细致传神的细节描写而喝彩。在记述传主处理千名农工上访事件时,作者在简要交代了事件背景后,不惜笔墨、事无巨细地描写了省委、省政府的所作所为,一群考虑周到、果断决策、自信智慧的政治家形象跃然纸上。传记作者学养丰富、语言精炼、文笔流畅,就是这样用一个个动人的细节支撑起了整部作品:偷偷游泳后母亲发疯似的寻找、责罚与哭诉,冒着风雪下乡检查督促的艰苦与责任,采访时遭遇车祸时的惊险与镇定,“文革”批斗时人性的挣扎与坚守;带领农民修路时的热闹与周折,指挥防汛抗洪时的果断与运筹,多次下乡调研的不易与解决实际问题的魄力……
最后,为作品是真理真的文体规范而喝彩。真实是纪实文学的生命,是区别于虚构文学的主要特征。正如有学者指出,虚构文学的真实以理真情真为特点,即通过虚构的人物事件反映社会时代的特点和生活发展的规律,表达人物与作者的真挚情感。而纪实文学除了理真情真外,还要求事真,要求事真与理真相统一。而《阅读徐山林》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大量采访、调查、了解事实和收集、查阅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了事件真、情境真、人物真。尤其是通过再现写作对象当时所处复杂环境,力求拨开纷繁复杂的乱象,报告真实的政治、社会和人生真相,从而完成了对传主风雨人生真实而精彩的记述。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离开政府工作岗位之后,传主依然心系家乡,为家乡捐资修桥修路,资助贫困学子、穷苦孤儿,不计回报地捐献个人藏品。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疼爱妻子的好丈夫、呵护子女的好父亲、造诣深厚的诗文家。此等精彩人生,夫复何求?“魂绕汉江三千里,情系秦巴十万山”,安康是徐老魂牵梦绕的地方,是让他一生咏叹的地方。正是因为这片土地留下了他曾经生活工作的足迹、功绩,安康人民自然也不会忘记他,而他“心系安康,造福一方”的事迹会同《阅读徐山林》一起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