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图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安图新闻

【征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图书馆信息服务浅析

发布日期:2016-12-23 发布者: 访问:417

安康市图书馆学会“阿法迪杯安康首届馆员业务论文大赛”参赛作品选登

李大梅 安康市图书馆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安康市规模最大、图书藏量最多、信息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图书馆,安康市图书馆要积极行动起来,以创建学习型社会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作用,义不容辞地担当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动力军的职能作用,加大信息支农平台,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信息服务

安康市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处于川、陕、鄂、渝四省市的结合部,所辖大部分县区都地处秦巴山区,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全市农业人口近25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启动以来,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870元增加到3976元,增长112%。但在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摆在我们的面前,农业生产率偏低、资源利用率低、农村信息闭塞、农民获取信息能力较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为农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才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广大农民是主力军,要通过为农民提供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才能从根本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十二五”是安康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突破发展向跨越式发展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阶段。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场所,是普及科学知识、传递有效信息、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场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安康市图书馆要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信息支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安康市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优势

1、资源优势

安康市图书馆现有职工13人,其中副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6人,中共党员6人。对外服务有图书借阅处、报纸阅览室、期刊阅览室、过刊借阅处、工具书查询处、地方文献征集处、培训辅导部、资源共享市支中心等十个服务点,是全市图书馆业务研究、业务辅导和信息服务中心。

2010年年底,安康市图书馆按照省支中心要求装修设立了电子阅览室,配备机房一间、电脑40台,更加方便读者上网浏览、查询相关信息。2011年3月份,在安康市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投资了80万元对阅览大楼进行维修改造,极大地提升了图书馆的馆容馆貌,使借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全馆现有各种文献资料12万余册(件),涉农类书籍2万余册,涉及农业、科技、法律等多个方面,在涉农信息资源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业务人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良好的搜集、鉴别、筛选、加工、处理和检索文献信息的能力,掌握了大量信息的来源及其特征,能快速、有效地帮助人们获取信息。业务也由原始的手工分类编目,发展到分、编、借全部自动化管理,实现了安康市图书馆历史性的突破。图书馆实行全年无假日的365天开放,大大方便了广大群众读书学习,充分发挥了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宣传教育的重要职能作用。这些人力、物力特点,是安康市图书馆独特的资源优势。

2、辐射优势

安康辖一区九县,每个县区都分别有各自的图书馆,截止2010年底,建立乡镇综合文化站97个,农家书屋有516个,基本覆盖了镇、乡、村,解决了农民借书难、看书更难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市农家书屋建设,使农家书屋走上规范化,市图书馆工作人员于2009年初深入九县一区,对我市农家书屋相关业务进行了现场指导。

安康市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制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信息服务规划,指导各县区图书馆开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资源服务的活动,形成市级辐射县区、县区辐射乡镇、乡镇辐射村组的三级联动格局。通过各个层面的辐射,达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目的,充分发挥图书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信息服务的传递和纽带作用。

3、互动优势

一方面,安康市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馆藏和资源优势,开展面向新农村大众的信息咨询、技术指导、科学普及等,编印致富信息资料、农业科技简讯以及有关农业、种植、养殖、农副产品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将科技图书、科普资料送到农户手中,促进农民产业升级和增加收入。此外,图书馆可联合在安高校有关专家组织的下乡为农民解答种植、养殖等方面的生产实际问题,讲授养殖基本知识,并开展技术咨询服务,解答养殖农户提出的各种问题,帮助技术难题。同时,借助“三下乡”、农家书屋等平台,在各县区、乡镇举办科技兴农图书展,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进一步密切图书馆和农民的联系,在两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实现图书馆和读者的互动。

4、发展优势

安康市图书馆已于2011年初加入了陕西省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联盟建成后,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就可以提供“平等、免费、无区别服务”。作为成员馆之一,安康市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和农民的实际需求,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自身服务能力,主动开展调研活动,在全面了解当地农业发展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确定为农村开展信息服务的目标。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推动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中央财政重点对西部地区地市级和县级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开展基本文化服务项目所需经费,安排专项资金予以补助。各级财政部门也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原则,建立开放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免费开放后正常运转并提供文化服务。这些优惠扶持政策对图书馆来说,是难得的发展的机遇。在安康市的“十二五”规划中,投资1.5亿的新安康图书馆建设项目已列入全市重点工程——“八大场馆”的建设之中。图书馆也将于今年7月1日起免费开放各阅览室、培训部、文献资源、公益性讲座、基层辅导、流动服务等基本文化项目,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快、全方位、立体式的信息服务。
三、构建信息服务体系,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加强宣传,扩大“三馆”免费开放的社会影响,让更多的群众了解“三馆”的功能作用,吸引广大群众走进文化设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发展成果。同时市图书馆要做好免费开放前的准备工作,不断地完善和健全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以服务能力为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免费开放工作方案。

2、把图书馆打造成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基地。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安康市图书馆要积极开拓视野,创新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主动担负起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提供技能培训场所的历史重任。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如专家讲座、读书报告会、学习经验交流会、读书征文、书画比赛、科技知识竞赛等,努力打造公众信赖的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平台,真正成为支农文化信息服务的重要基地。使农民群众养成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农民素质提高了、致富本领增强了,就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建立特色数据库,开展特色信息服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安康市图书馆应根据当地农村特色和农民需求,尽到成员馆的义务,履行服务联盟宗旨,充分利用各成员馆的网络资源和网络服务的优势,由被动服务变成主动服务。从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出有用信息,将图书数字化,去粗存精,编制出相关的信息导报,建立特色数据库及相应的专题索引数据库,上网络服务;对提供不了的信息,应及时将用户的信息反馈给联盟的参考咨询中心,由中心的专门人员制作或协作制作信息产品,编制二、三次文献、各类农村需求专题汇编及农家致富指南,免费向农民发放最新信息,实实在在地为农民服务。

4、依托农家书屋工程,开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活动。市级图书馆,是一个地区知识信息资源的中心,是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水平的主阵地。但安康是一个农业大市,所辖大部分县区都位于高山地带,农村读者不可能为了一个信息、一本书,到市级图书馆来借阅和查询。这就需要我们,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充分发挥中心馆的作用,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农家书屋的发展,使其发挥前沿阵地的作用。一是加强业务指导。结合农家书屋业务开展对象,指导农家书屋用通俗易行的图书分类法,使图书分类达到一级类以上。二是培训图书管理员。对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的人员进行分类编目、排架、服务要领等基本方面的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服务能力。三是新书推介。及时掌握“三农”题材图书信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的新书进行指导,如农村养殖种植、农民维权、农业观光、庭院经济等方面。

5、充分发挥共享工程优势,创造条件,实现信息互动。共享工程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特别是要为“三农”服务。现在的共享工程在信息资源传输模式上,主要是单向模式,这就存在信息资源数量少、内容过时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信息的传播利用。在网络时代,图书馆还承担着缩小数字、实现信息公平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图书馆要积极适应新形势,加速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变传统服务到数字化服务。要充分借鉴互联网站成功建立的经验,建立安康市图书馆自己的网站,依托共享工程,实现传播互动、信息互动,以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四、新农村建设与图书馆的发展

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图书馆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越来越重要,各级政府对图书馆的发展也愈加重视。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提升图书馆形象,发挥社会职能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文化建设,而图书馆就是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场所和主流渠道。安康市“十二五”扶贫发展规划中强调,要调动各界社会力量,打破区域界限,使全市88万高山易发生灾害地区的群众逐步进城入镇,实施全市范围内的移民大搬迁,这将进一步加快安康市城乡统筹步伐,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在这一重大工程建设当中,必然要实施配套的信息资源服务,实施社区图书馆建设,进一步增强新农村社区的文化服务功能,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素质,掌握新信息,强化文明社区的建设。目前,我市社区图书馆还是空白,所以在社区图书馆建设当中,作为全市图书馆行业的“领头军”,安康市图书馆在业务开办、信息服务等方面都具有向导性,所以市图书馆人要开动脑筋,为新建社区图书馆献计献策。

基层图书馆的发展,是市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延伸,当好 “龙头”馆,是市级图书馆自身发展壮大的动力。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着眼未来,加强区域馆之间的网络协作,就能建立不竭的信息资源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