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文】城市文明建设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安康市图书馆学会“阿法迪杯安康首届馆员业务论文大赛”参赛作品选登
张恩周 安康市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一个城市对外交流的窗口,在文化传播和文明传承过程中是其他任何机构都无法替代的。
一、图书馆与社会文明
衡量一个文明和谐城市的标准,不仅观其城市外表,更看重人文综合素质,文明程度,历史积淀,文化底蕴。图书馆通过自身社会职能的发挥,在推动城市文化和文明的进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座图书馆就是一座蕴涵极为丰富的知识宝库,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文明如茫茫宇宙浩瀚无力,各种各样的信息以几何级数增长,而图书馆则是知识信息的集中地,继承文化遗产的汇集地,开拓科技创新的发祥地,市民利用图书馆学习知识,通过自我教育,增加认知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丰富生存技能,提高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在阅读中逐渐完善自己,提升生命质量。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典藏和利用文献资料为广大群众服务的一种文化教育机构,承担着文献典藏、整序、传播、教育、展示和服务六大功能。肩负着教育国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神圣职责,是实现公民教育的终身学校,通过书籍潜移默化地向市民传播与文明城市相适应的现代理念,养成与城市文明相匹配的行为方式,实现市民文明素养的大幅提升。图书馆的发展可以减少社会成本,增加社会收益。良好的城市文化,有助于市民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减少不和谐情愫,降低危害社会行为,把精力用在自我修炼和事业进步上,使人类自然进入可持续发展。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讲文明、树新风,形成良好个人素养,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二、安康公共图书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建国50多年来,安康公共图书馆事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共建成了一个市级、十个县级图书馆,馆舍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藏书量41.6万册。尽管安康市图书馆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导致发展缓慢、条件简陋、藏书较少,但图书馆人没有辜负市委、市政府领导对图书馆的期望和要求;没有忘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没有漠视市民和读者对读书学习的渴望和热情。在现有在岗人员13名,业务经费5万元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天天开馆,节假日不闭馆,积极引导广大市民多读书、读好书,开展形式多样的展览、讲座、读书活动,吸引更多的市民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开馆20多年来接待读者逾100多万人次,为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由于安康图书馆事业起步晚,需要办的事情很多,期功能未发挥到极致,与现代化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
1、馆舍陈旧,面积狭小。2008年11月1日,文化部颁布《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中规定:服务人口在20万—50万的图书馆建筑面积应在4500—7500平方米,人均藏书量应在0.9—1.2册,总藏书量24—25万册(件),千人阅览席为0.9—1.2座,总阅览坐席240—450座。安康市图书馆1984年正式对外接待读者,现有藏书不足10万册,馆舍面积2200平方米,阅览座席不足100座。由于阅览楼经历1983年洪水的浩劫,楼房多处下沉,楼顶渗漏,加之设计不够配套,冬夏室内外温度相差无几。馆舍状况已不适应安康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
2、投入不足,经费拮据。市图书馆是由地方财政拨款修建的,各县区图书馆也基本如此,按照财政体制,省管建“庙”,市管事业费。安康市地方财政困难,多年来基本上只保“人头费”,事业经费极为拮据。安康市图书馆的购书经费一直未能列入财政预算,因藏书较少,书籍陈旧,且种类较少,是读者给图书馆提的意见最多却一直无法改正的问题。陕政办发[2002]107号文件规定:“要将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的业务费和公共图书馆的购书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计划单列,并逐年有所增加。图书馆的购书费不得低于所辖人口人均0.20元(贫困县按所辖人口人均0.10元)的最低标准。”安康市图书馆的事业费为5万元。人均购书费约为0.017元。近年来年终再补充调剂几万元,人均购书费不过约0.03元左右,其他各县区图书馆情况基本相似,宁陕县图书馆基本达到了标准,多数图书馆只能维持现状,无钱购买新书,有读者风趣地说“图书馆藏的书没有我个人的书多”。
3、编制偏少,人员文化层次亟待提高。全市公共图书馆现有干部80余名,大专学历35名,占43.8%,高中以下学历45名,占56.2%。安康市图书馆现有编制15人,不及关中地区有的县馆人员编制。陕西省图书馆编制150人,用临时编制70多人,在岗人员达230多人,铜川市图书馆34人,宝鸡市图书馆78人,咸阳市图书馆90人,就连渭南市临渭区的区级图书馆编制也在40多人。同其他地市相比较,我市编制明显偏少,很多现代化图书馆馆业务无人承担,影响了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发挥,降低了图书馆的社会地位。
三、对安康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思考
安康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改革开放30年来,各项事业飞速发展,文化事业也步入快车道。安康的文化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呈现出一派大繁荣大发展的景象。安康市文化艺术中心大楼拔地而起,安康文化大厦亦破土动工,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正在列入议事日程。而相形之下,安康图书馆事业发展却相对滞后。亟待改变。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趋势是家庭式、超市式、自由式和休闲式。这四种发展趋势对图书馆的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图书馆应该给人们提供一种安逸舒适、快捷宽松的自由空间,让人们在休闲中学习,在学习中休闲。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气氛感染和熏陶,平扶浮躁的社会,慰籍浮躁的人心。
作为市级图书馆承担着文献信息资源的收藏、加工整序,服务咨询,社会教育培训以及基层图书馆业务辅导指导的重要职责,是全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资源共享中心。古今中外,图书馆是一个国家或地域文明的象征,文化的代名词,经济实力的具体体现。其建筑应是一个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文明的展现和载体。
图书馆属公益性国有文化单位,是党和政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的公共文化场所,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具体体现,像具有社会功能的体育场、学校、医院一样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表现。安康要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提升城市品味,传承安康文明,各项事业应用科学协调,超前规划,建设一个标志性的现代化安康图书馆。一个书房,可以造就一片书香,一个图书馆可以成就一个城市的书香文化。
四、安康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对策
1、巩固现有阵地,防止国有文化资产的流失。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文化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原址和重新选址建设符合文化部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中规定的“服务人口在20—50万的图书馆建筑面积现在7500平方米上”,符合安康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的一座现代化安康市图书馆。使其成为安康文化的一大亮点工程,安康城市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2、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文件规定,加大政府对图书馆的投入力度。各级财政应把购书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增长而逐年递增,按照2002年陕政办发107号文件“规定图书馆的购书经费贫困地区不得低于所辖人口人均0.10元的标准落实,使图书馆文献资源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解决读者到图书馆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局面,让读者有书可借有报可阅。让图书馆各项工作“活”起来,图书馆自然会门庭若市,一个读书型社会会逐渐形成。
3、加强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图书馆设施功能。尽快解决各图书馆设施简陋、功能不配套、夏天无降温设施、冬天无取暖条件的现状,让读者到图书馆能坐的住,学的舒适。
4、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二号工程”精神加快我市图书馆资源共享基层中心建设步伐,使安康图书馆由传统性向现代化迈进。各图书馆建设电子阅览室,实行网上阅览,业务管理自动化,建立绿色网吧,把未成年人吸引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来,解决未成年人良莠不分,沉迷网吧的不良行为。
5、增加扩大图书馆编制,市管编制应在30—40人,县区馆编制应在15—20人,保证事业有人干,打仗需有兵。严把图书馆进人关,实行公开招考和招聘,解决图书馆是养老和清闲之地等认识问题,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养,不断提升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真正为安康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做出图书馆应有的贡献。
注:作者为市图书馆第四任馆长。本文2010年发表于《当代图书馆》,收录时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