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图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安图新闻

不可忘记的《红色记忆》——读汉阴《红色的记忆》有感

发布日期:2016-11-29 发布者: 访问:412

陈绪伟

红色土地,英烈永存;勿忘历史,信仰坚定。这是我阅读汉阴老区建设促进会主编的《红色的记忆》革命老区史料文集,而深深打下的烙印。

《红色的记忆》一书,主题鲜明且结构合理,读之易于领悟。文集由“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史料汇集”、“汉阴籍将校老红军传记”、珍贵的图片三部分组成。全书主题思想明确,记录阐述了汉阴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创建、保卫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为了保护和壮大人民军队,为了全国解放事业,而舍生忘死,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创建了光辉业绩,涌现出大批英烈模范,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和革命领导干部,并建立了汉阴红色苏区和创建了“陕南抗日第一军”,在抗日救国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战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史料文图每每都蕴含着这样的意义:汉阴是英烈辈出的红色热土,汉阴忠勇报国的人文精神,永远流淌在汉阴人的血脉之中。

《红色的记忆》资料详实,文脉清晰。史料首先详介了上世纪30年代,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红四方面军一部、红二十五军及其红74师,先后在汉阴南北两山活动,传播了革命的红色种子。其次记录阐述了“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创建的成因,自“九一八”后,在民族危难之际,受红军影响的原属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所属的陕西警备第二旅沈玺亭部,汉阴籍下级军官何振亚(继周)、沈启贤(继禹)、王展(武林)、罗少伟等领导的三次起义人员组合而成的陕南游击纵队,后经中共西北特支批准命名,正式成立为“陕南抗日第一军”,并在中共陕南特委、红74师的指导支持下,相继在安康、商洛和汉中结合部的10余县的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斗争,队伍迅速发展到数千人,汉阴成为红74师、陕南抗日第一军的重要活动区域。再次是记录阐述了“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驰骋沙场的英勇战绩。即“西安事变”后,奉命北上,与红十五军团会合,改编为红十五军团警卫团;“七七”事变爆发后,编为国民革命家第八路军115师344团警卫营,开赴抗日前线奋勇杀敌,首战取得平型关大捷,此后,该部队相继编入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和第四野战军,参加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后又作为志愿军三十九军团117师主力部队,参加抗美援朝,屡立战功,大振军威国威,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世界和平做出了伟大贡献。

《红色的记忆》一书,编导思维缜密,从地域、历史、人文等方面整体记录阐述了汉阴红色革命老区的形成。文集首先从地域上介绍,陕南汉阴地处秦巴山区,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乃古今军事重地。因而在近代史上产生了一个革命老区,诞生了一块红色的土地。其次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汉阴是鄂豫皖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红色苏区范围以县境内凤凰山为界:山北包括月河以北为鄂豫皖陕红色苏区,是由程子华军长、徐海东副军长率领的红25军,从鄂豫皖西征入陕及留下的红74师创建的,开展红色革命活动的主要是红25军的74师和何振亚军长领导的陕南抗日第一军,解放战争时期,李先念将军率两千战士进驻双河口,追击国民党溃军,祁排长牺牲;山南包括汉江以南为川陕红色苏区,是由徐向前率领的长征进川入陕北上的红4方面军创建的,开展红色革命活动的主要有红4方面军的33军,即王维舟军长率领下的某部,以及红4方面军第10师和川陕游击队(红4方面军主力北上后留下的小部分红军组成),后来一部分于陕南抗日第一军汇合。再次是详细列出汉阴南北两方面红色革命活动的区域:汉阴红色苏区,以南北山区为中心。鄂豫皖陕红色苏区在汉阴主要包括:原铁佛区的铜钱、石条街、双河口、水田、鹿鸣、黄龙、龙垭乡(现在的铁佛寺镇、双河口镇);原平梁区的酒店、药王、八庙、三河、平梁、高粱、红星乡(现在的平梁镇);原蒲溪区的风亭、永宁、田禾、龙太、清明寨、涧池镇(现在的蒲溪镇、涧池镇)。川陕红色苏区在汉阴主要包括:原漩涡区的凤江、堰坪、杜家垭、上七、塔岭、梓龙乡(现在的漩涡镇);原汉阳区的双坪、汉阳、黎明、渭溪等(现在的汉阳镇)乡的中心地区或边界地带。共计5个区,30个乡(镇),176个村,总面积约1000多平方公里,10万多人口。这些详实的史实资料,充分体现编导的思维缜密,彰显编辑的智能水平。

《红色的记忆》一书,编撰重点突出,集中记录阐述了陕南抗日第一军的光辉历程。史料集先概述南抗日第一军由红色向往到武装起义,由正式成立到发展壮大,由奔赴抗日前线到驰骋南北三个阶段。然后再分阶段一一详述:即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共西北特别支部命名并派人领导成立的一支人民军队。其前身是汉阴籍何振亚沈启贤、王展、罗少伟等领导的陕南游击纵队。1936年8月13日,何振亚等人在紫荆河刘家大院,散发《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宣言》和《民告众书》,悬挂旗帜,正式成立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从1935年冬至1937年春,相继在陕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20余次,积极宣扬抗日救国主张,为劳苦群众谋利益。同时筹措军需、扩充实力,由起初的100余人发展至1000余人。此后,从汉阴的双河口集中奉命北上,离开陕南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警卫团,七.七事变爆发后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15师344旅警卫营,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先后参加了“平型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以及解放湖北、湖南、广西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作为志愿军主力部队的三十九军团117师(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是其前身的重要组成部分),跨过鸭绿江后打响了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第一仗“云山战斗”,全歼美军王牌骑一师第八联队,“大振军威,大振国威,震惊世界”。 部队主要指战员何振亚、沈启贤1955年被授予少将,1964年杨弃晋升为少将军衔。同时由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所在部队发展壮大的117师,于上世纪90年代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一部驻防锦州,继续担负着保卫祖国的重任。

文集中还祥记了“陕南抗日第一军”,汉阴子弟北上抗日走出去600多人,各个战场相继牺牲400多人,留下的汉阴子弟兵所剩无几。记载的有名有姓的烈士100多人,还有300多人至今查无音讯。正如陕南抗日第一军军长何振亚诗曰:“抗日救国出汉阴,战死沙场不留名。红色土地革命人,尽忠报国为人民。”因此说:汉阴是红色土地的传人,是鄂豫陕红军的血脉,是川陕红军的薪火,是从硝烟中走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陕南抗日第一军。

读《红色的记忆》书籍,从心底让我领悟到:该书把汉阴及其安康革命老区人民这种艰苦卓绝、视死如归的辉煌的斗争业绩,如此具体、生动、详实地记录阐述了出来。从书中文脉可以明确感知,汉阴红色苏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色土地上的人民,有着至死不渝的革命信念,一心为民的宗旨意识,艰苦奋斗的高贵品质,爱党爱国的高尚情操,革命者的坚强性格,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从汉阴走出去的革命先烈身上,凝聚着红色汉阴人民最宝贵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

《红色的记忆》一书,凸显编者调查搜集史料之责任心和对红色革命的崇敬心,尤其编者的辛勤劳动和毅力精神无不让人赞叹而敬佩。也正因如此,这本书是一部客观真实反映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和从汉阴走出去的革命先烈生平业绩的信史,是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鲜活教材,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本土教材,是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