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图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安图新闻

【书评】万众一心保家国 众志成城谱战歌

发布日期:2016-11-24 发布者: 访问:417

胡芳芳 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政府

 《胜芳战歌》是一本抗日战争纪实著作,作者是抗战老英雄张星垣。看到他撰写的这部革命回忆录属偶然, 但更是缘分。2014年参加整理胜芳史志,我负责抗战人物的篇章。对于从胜芳古镇走出的张星垣,我并不陌生。他是原湖北军区副司令员。抗战时期他和戈福声等人组建了1000多人的胜芳自卫团,于1937年编入河北人民抗日游击军第五路序列,1938年10月胜芳子弟兵独立团改编为冀中军区独立第四支队第三大队,并调离胜芳,开赴抗日前线。

  今年春天,偶遇张星垣的侄子去政府办公室送《胜芳战歌》,我正好去办公室取材料,听到抗日和张星垣的名字,我停住脚步。宣传办的工作人员委托我把这本书捎给史志办。这是一本30页的小册子,2万多字,大致浏览一遍,我就再也放不下了。没有想到自古以商业闻名的胜芳古镇竟然有着如此辉煌的抗战革命历史,我的心里充满了崇敬和探寻的热望。

  胜芳镇原来隶属文安县,自古就是富足的鱼米之乡、京畿之地。但经济的发达,也相应的成为战乱、匪患之地。因而当地百姓自我保护意识强,既重商也尚武。卢沟桥事变,日寇入侵,烧杀抢掠,地方政府随着国民党军逃跑,散兵游勇和土匪乘机作乱。
  枪炮打碎了胜芳百姓的安稳日子,为了保护地方的安全,血性汉子胜芳商会会长戈福声挺身而出,组建了一支武装队伍。推选张星垣任教练,随后又成立了手枪连、武术队,基本保证了胜芳镇的治安。随后这支部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无数次战火的洗礼,得到锻炼与发展,先后十多次整编,成为独立第一旅第二团第一营(即胜芳、苏桥组建起来的部队),英勇奋战,为革命立下了不朽功绩。

  在抗日战争中,转战冀中区、晋察冀、晋西北,西渡黄河保卫陕甘宁,保卫党中央,进军晋西南、北上绥远收复失地。解放战争中回师陕甘宁参加解放大西北的战争,进军青海、建设青海。全国解放后,又参加抗美援朝。这支部队经过千百次战斗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锻炼与考验,光荣地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即现在的第一军第二师第四团第一营。
   一个不足四万人的北方小镇竟然培养出如此骁勇善战的革命队伍,不能不令人叹服。胜芳自古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国难当头,过惯男渔女织的村民宁死不屈,毅然拿起镰刀斧头,冲在抗日最前列。据老人回忆,当年母送儿、父子、兄弟争着当兵的场面随处可见。谁不知白发爹娘需要守护,谁不知娇妻爱子需要照顾,谁不知田地需要劳力耕种,谁不知奔赴战场生死两茫茫。明事理,懂大义,有担当,祖辈的遗训令热血男儿没齿难忘。精忠报国,古来以来中华儿女义不容辞。挥泪告别白发爹娘,再拉拉妻子难舍的手,抱抱心爱的孩子,毅然离去,不再回头。谁不疼自己的儿女,谁不牵挂赴汤蹈火的亲人,谁不知当革命军属的危险?但民族危难之际,个人的安危早已让英雄的亲人置之度外。
  胜芳古镇有着千年厚重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爱祖国、爱家乡、爱自由、识大体、顾大局,早已融入血脉,誓死不当亡国奴,众志成城,气贯长虹。胜芳自古武术会众多,现存仍有15道传统武术会。自小习武,潜移默化,培养了青年们勇敢顽强的集体性格,这也是古镇为什么能建起这支英勇无畏的革命队伍的一个原因。

   抗战初期,胜芳镇组建这支部队,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广大人民群众为这支部队也做出了重大贡献。由原警察分局巡长王祝清召集20人组成小分队,不断招兵买马,购置枪支弹药,扩充编制,后来发展到500人。1938年9月,这支部队奉命改编为“冀中军区独立第三大队”,部队换防调离胜芳。对于这支土生土长的地方武装是个考验,部队调离胜芳所需经费和物资装备器材是一笔不小开支。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枪的出枪”成为胜芳人的共识。胜芳的绅商各界人士对部队调防大力支持,能解决的困难尽量解决,部队需要的物资经费器材,全力筹办。500多家商户捐出枪支即达500多支,连渔民也扛起了打雁的大抬杆加入抗战队伍。许多爱国学生们宣传抗日救亡,并参加抗日队伍。团结抗战的高潮在胜芳一浪高过一浪。为了解决战士们的家庭生活困难,各商户出钱,每人发给十多元的安家费,并帮助解决其他困难。不到一周,顺利完成换防。十月初,部队从胜芳出发,胜芳的老百姓站满河道两岸,敲锣打鼓,鸣放鞭炮,船上岸上一片欢腾。全体指战员满载父老乡亲的期望,分乘十几艘木船,浩浩荡荡开出胜芳镇。组建一个团的武器弹药、服装装备和各项经费、器材、一百万斤粮食等都是本镇筹备,粗略统计不少于白银百万。

  读着这段历史,热泪几度盈眶。英雄的子弟兵,英雄的胜芳人民,你们就像大地一样毫无保留地奉献着所有。百万余斤粮食,百万两白银,仅仅看到这两个数字,足以令人震撼。
  读完《胜芳战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硝烟早已散去,但抗战英雄们的呐喊声依然回荡在大清河两岸。总想拂去历史的尘埃,追随这支抗战老兵的足迹,让他们的精魂融入每个胜芳人的血脉。

  多方查找,终于联系上张星垣的儿子和侄子,得知张星垣是保定军校毕业,二十多岁与戈福声组建这支抗日队伍。后来带部队南下,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生前是湖北军区副司令员。战功卓著,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勋章,2001年去世,享年88岁。

  随后又找到张祖台的弟弟,得知张祖台读保定育德中学时就从事地下党的秘密工作,后来跟随戈福声转战南北,战绩赫赫。还找到内蒙古军区原政治部主任王桐三的儿子外甥,了解到王桐三是胜芳师范毕业,加入戈福声抗日队伍。后来去了贺龙的120师,参加了百团大战、内蒙剿匪,于2005年去世,享年94岁。

  接着又找到王冰的侄子,王冰祖上是胜芳八大家之一敬胜堂的后代。王冰的妻子和习近平的母亲是延安党校的同学,当年他跟随戈福声作战,后来去了保定抗日军政大学,分到华北军区。他带着胜芳这支队伍去了延安,解放后任中共中央党校二部的副主任。1990年去世,享年80多岁。

  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胜芳人们万众一心,义无反顾。献儿孙、献家底,为了拯救水深火热的中华民族,情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拼到最后一口气。英雄的胜芳,英雄的人民,你们将永远载入光辉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