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保卫延安》有感
陈世斌 旬阳县博物馆
最初接触到《保卫延安》这部著名的红色经典时,是在赵湾中学上高一,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1997年,那时候学校逢大周,一个周末,和同学相约去图书馆借来的。因为限期要还书,所以整个周末眼不离书,头有点晕晕的,不住称赞“好书”!
第二次重温《保卫延安》,是在时隔八年后的2005年参加工作,同事讲,他家有许多从长辈那留下来的旧书,它们静静地躺在母亲陪嫁那朱红色漆的古旧抽屉里,静静地述说着那些逝去的曾经让一代人热血澎湃,激情燃烧的光阴里的故事。恰遇知己,便期求借其书,同事便应诺择日带来。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觅得该书立即躺在床上再次品读,重温了这部红色经典革命小说。当夕阳西下,鸟儿还家之时,我终于读完了整本书,宁静的夜晚,淡淡的月光从窗户的缝隙里射进我不足8平米的简陋房间时,我不禁掩卷沉思,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下来。思绪一下回到了《保卫延安》的那个革命时代,记得儿时曾徒步十余公里奔赴他乡观看《保卫延安》这部影视剧,书本里、影视剧里的情节一幕幕全部都浮现在了我的眼前。和小时候读这本书相比,我在认识上有了很大的区别,以一个初入社会步入政府部门工作者的眼光去读这本书,用心真正地去品味它带给我的点点滴滴,我想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感触了许多……
书中情节深深打动了我,我不禁为党中央、毛主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魄力,以及解放军英勇顽强、收复延安的壮举而振奋,在单位安排包村工作的路上,在完成工作任务与村里长辈们沟通交流之中,茶余饭后……我们谈论的话题就是这本书、这部影视剧,大家都不住的发出赞叹。成家立业有了孩子后,虽然没有再重读该书,但该书已经深深的印记在我的脑海中,一有时间我就给儿子和女儿讲述着听,促使子女在思想心灵的深处,铭记历史,珍惜生活,刻苦学习,放眼未来。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了《保卫延安》的电子版,又提起了兴趣,经过认真、仔细地阅读,感触更加的深入。在该书开头,作者就怀着对革命圣地的深厚情感,对延安的风景--宝塔山、延河水作了引人入胜的描写。接着,笔锋一转,直接写到1947年3月,蒋介石命嫡系胡宗南匪军,进攻延安和陕北解放区的情节。二十五架飞机狂轰滥炸延安市区,并叫嚣“要在三日内占领延安”。我一下就被书中紧张的情节“抓”住了。小说以解放军主力纵队的一个连所参加的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全面概括了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历史进程。全书展示的战争场面,规模宏大,且线索迭出,对高级将领的重大决策,基层连队的战斗生活,以及游击队和根据地人民的抗争等内容,都有翔实的描写。一开始,蒋介石以十倍于解放军的兵力进攻解放区,敌众我寡,战斗空前惨烈。但随后,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在运动战中消灭来犯之敌,到1948年4月,仅用一年多时间,我军就胜利收复延安。
该书深刻揭示了这场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密不可分的骨肉深情。敌人从进入延安地区,就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他们走不动路、睡不好觉、吃不上饭,彻底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只剩下被动挨打的份儿。战争开始时,游击队一般只在晚上袭击敌人,到了战争后期,白天也敢打击敌人。在一次战斗中俘虏百十个敌人,成了家常便饭。军民团结如一家,人民战争充分显示了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巨大威力。
《保卫延安》是一部以描写我国人民解放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十分传神经典的红色佳作经典。该书塑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和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在描写展现战争的基础上把周大勇连长的英雄事迹作为核心,描绘了延安保卫战依靠人民取得胜利,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以及战争得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义战争必胜的规律性,从而在广大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无比壮丽历史画卷。
今年中秋节回老家,在与一位八十多岁的军属老爷爷交流时,老爷爷讲,近期在收看一部关于《保卫延安》的电视剧,老爷爷满含热泪,唏嘘不已,轻轻地对我说:“我是退伍老兵,当年我和你们一样风华正茂,也追随仁人志士,为民族赴难,在硝烟中浴血奋战,亲历了风云激荡的艰苦岁月,多少和我一起的战友们,我岁捡回了一条命,而他们却……说着说着,老爷爷哽咽了。弹指一挥间哪,沧桑巨变,是这些英雄模范人物的艰辛付出,才有了现今的幸福生活,你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好好珍惜啊……”
是呀!比起这些解放军战士毫无怨言的献身于革命,我们还有什么道理去抱怨我们的生活呢?比起解放军战士在饥寒交迫的年代毅然拼杀战场,我们还有什么道理不去努力工作呢?站在古朴凝重的文庙大成门,极目远眺,冥思顿悟,在休闲的气氛与心态之中,感受这片土地千年的灵气和内涵,无限感叹,看着慢慢落山的夕阳,我无比坚信,明天,一轮新的火红的朝阳必将喷薄而出。对我,这部“英雄史诗”必会随着我的成长不断激励我更加努力的去奉献,去上进;更加努力的去善待自己的工作,善待自己所在的单位;更加努力的去密切联系服务游客群众,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向深入,“做”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