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评】从《创业史》到《村子》<柳青和冯积岐长篇小说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田冲 西安晚报
内容摘要: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史上,柳青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有全国影响的陕西作家。他的代表作《创业史》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创业史》反映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中农村的基本风貌,塑造了梁三老汉、郭振山和梁生宝等一群鲜活的农民形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人物长廊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经典一笔。放在新中国文学史上来看,冯积岐的长篇小说《村子》可以看作是继《创业史》之后又一部反映农业、农村、农民的经典之作。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很多相似性、可比性,值得进行比较和研究。通过不同时期两位陕西作家小说中人物的比较,可以看出,冯积岐对柳青创作手法有了创新和发展。
关 键 词:柳青 创业史 冯积岐 村子 人物形象 分析
冯积岐是继柳青、杜鹏程、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之后,陕西作家中一位非常有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作家。他1983年处女作短篇小说《续绳》发表在《延河》杂志上,1986年发表成名短篇小说《舅舅外甥》,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至今已在《人民文学》、《当代》、《北京文学》等数十种文学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260多篇,散文500多篇;作品曾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小说精选》等选载,作品多次获奖。迄今为止,他已经出版了10余部长篇小说,在国内外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陈忠实评价说:“他(冯积岐)在闷着头却又是义无返顾地进行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体验的实践,既不轻易吹牛式的表态,更不向任何时兴的流派靠拢,而是执意要创造出自己艺术理想里的长篇小说景观。这是一部确凿令我感受到心理震撼的长篇小说。震撼来自于作品丝毫不见矫饰的巨大的真实感。我尤其看重冯积岐在这部作品里面对生活和社会的姿态:直面。”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贾平凹评价说:“冯积岐是陕西省一个重要作家、优秀作家,因为他的创作在新世纪以来,不但没有衰落,反倒很坚挺。他在陕西作家里是吸收现代小说成分较多的一位,而他又是极传统写作的一位,他的写作是用心写的,事关痛痒,是一个不断追求的人,他的思考不停止,包括社会思考、艺术思考。他是有几套笔墨的人,写实写得很到位,人物刻画得细腻动人;议论则有哲理,闪动着泥土一样的智慧;抒情又出乎意料,有诗人气质。”冯积岐的长篇小说《村子》先后由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2011年10月第二版)和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出版,这部作品是他所有十多部长篇小说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在文坛上引起了较大关注,也获得了高度认可,曾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尤其是最早在网上连载时,曾创下了超过六千万的点击量,其影响力不言而喻。长篇小说《村子》,无疑是冯积岐非常重要和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尽管冯积岐的创作受到了陕西籍评论家和作家的好评,但是,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的主流评论界对他还是有些陌生,在全国文坛,他的影响力并不很大,知名度也不是非常高,他在文坛的地位以及所受到的关注,与他在作品中所创造的审美价值和他所取得的文学成就还远远不成正比。研究冯积岐和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代表性作品,对于进一步认识冯积岐的文学和艺术价值,推动陕西乃至全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有着重要和积极的意义与价值。
研究冯积岐,就绕不开他的长篇小说《村子》,《村子》中塑造的若干个人物形象,丰富丰满了中国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长廊,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著名作家陈忠实评价《村子》时说,“这是一部确凿令我感受到心灵震撼的长篇小说。震撼来自于作品丝毫不见矫饰的巨大的真实感。我被这种既呈现着乡村生活的真实和艺术描绘的精确和典型深为感动。”
冯积岐的长篇小说《村子》,主要反映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的社会现实,农民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获得了土地短期内得到了很大的喜悦,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但很快就被新的生活矛盾所引发的困惑无奈所淹没,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和农村劳动力产值的低下,迫使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工。小说着力塑造了田广荣、祝永达、马子凯、马秀萍等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群像,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史上,还有一位非常重要的陕西作家柳青。他的代表作《创业史》在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创业史》反映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中农村的基本风貌,塑造了梁三老汉、郭振山和梁生宝等一群鲜活的农民形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人物长廊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经典一笔。放在新中国文学史上来看,冯积岐的长篇小说《村子》可以看作是继《创业史》之后又一部反映农业、农村、农民的经典之作。冯积岐和柳青的人生轨迹,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他们小时候都比较熟悉农村生活,柳青曾挂职过长安县(今长安区)县委副书记,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副主席,冯积岐也挂职过凤翔县县委副书记,现担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两部作品都是反映农村发展变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很多相似性、可比性,值得进行比较和研究。现就小说中两组主要人物进行比较。
田广荣和郭振山
田广荣是冯积岐小说中给予了大量笔墨重点塑造的人物。在公社化的时期,田广荣就是一个年龄不是很大却长期在中国最基层政权村子里主事的人物,也就是村官,他非常熟悉中国基层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和农民的性格特点、所思所想,在土地下户之前,他把一个村官的权力发挥到极致,处于农村基层政权的核心,土地下户之后,短暂的散漫迷茫之后,他能很快顺应形势,又重新找回了昔日的感觉,成为村里的真正意义上的权威人物。他的人生价值,就在于他的权力的巩固,他在村里人面前的尊严、地位、影响、荣誉,和他依附在权力之上的特权以及利益。他的人生,折射了一些基层农村村官的普遍命运和归宿。他的大家长式的作风,他的果断、武断甚至臆断,都是他长期在农村这个特殊环境下逐步形成的心理定势。他处理各种错综复杂问题和矛盾的方式,也是他自己独有的,强势而专断,这种农村强权人物的出现,正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社会管理还不够科学的特殊条件下,应运而生应势而长的。他的所谓执政理念和行为方式,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郭振山他们也有所不同,《创业史》中的郭振山形象,是作为一个落后分子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的,冯积岐笔下的田广荣形象,则更有血有肉,更符合社会客观现实,呈现出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段的典型性。
不能简单地说柳青的创作手段是否高明,那个时候的文艺环境和政治形势,以及作家自身的视野和局限性,使他不可能像冯积岐一样更加自由地创作。不管怎样,郭振山和田广荣的形象都打上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因而同样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田广荣的性格很复杂,他的身上有郭振山的影子,时代在进步,一个人物如果仅仅是在同类型作品中有原型,那就是失败的,他还必须具有时代的特点,有新的发展,反映出时代的脉搏。
郭振山是他那个时代的“典型”。蛤蟆滩三大能人之一的郭振山是土改英雄,是蛤蟆滩第一个共产党员,在村里享有很高的威信。他精明能干,头脑灵活,而且还很勤劳,把自家的光景过得有滋有味,让很多人都崇拜和羡慕。《创业史》通过郭振山买木料来安排他的出场。郭振山买木料,同郭世富盖房的情节有着内在的联系。郭振山和郭世富虽然处于对立的地位,但从本质上他们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的利益和思想越来越相一致。第四章有这样一段描写:“郭振山街门外的土场上,一条大黄牛懒洋洋地站在拴它的木桩跟前。它有时向左边,有时向右边弯曲着它的脖子,伸出长舌头,舔着它的闪着金光的茸毛。大群温柔的杂色母鸡,跟着一只傲慢的公鸡,在场上一个很大的柴垛根底,认真地刨着,寻着被遗漏的颗粒。这俨然已经接近大庄院门前的气象了。”实际上,郭振山已经成为了共产党内富裕中农利益的体现者。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后,他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思想水平上,一心扑在个人发家的“小五年计划”之中,“给自己当家,不给贫下中农当家了”。他从土改时的带头人领路人,到在革命中得到利益之后要“激流勇退”,一头钻进个人的名利场中,幕后支持互助组的反对势力,曲线干扰、抵制互助合作运动。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实现着对基层群众的统治、实现着自己的愿望,在社会发展转型后,因跟不上形势又成为新制度的障碍。
田广荣则是一个跨越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后农村基层政权的统治者,用他自己的方式管理和治理着一方水土上的人和事。不能说他的思想境界有多么高尚,行为方式有多么高尚,只能说比较有效相对管用而已。这两种人有着两种境界,他们奋斗的目标革命的理想不尽相同。时空转换,一个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个是八九十年代,时代的大环境变了,社会环境社会体制的变化,必然催生不同的行为方式和规范。田广荣和郭振山相比,他是一个全新的人物,是一个有深度的人物形象。他集中了中国农民身上的一些优点,同样也集中了中国农民身上的一些缺点和不足,作者对田广荣既有理性的批判态度,又不止于简单的否定批判。他是一个个性化的艺术形象,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文化构成而存在,代表了特定时期中国农村的一类人物形象,既是一个能人、强人,也是一个恶人、坏人,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性格复杂而分裂。
梁生宝和祝永达
梁生宝是《创业史》中作者寄寓很多感情和希望的一个理想式人物。柳青把梁生宝这个正面人物刻画成一个 “高、大、全”的优秀革命人物形象,并通过浓墨重彩而树立其为小说之中的人物主角。在那个时代,梁生宝年轻,容易接受新事物,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在他的身上,既有父辈农民们的勤奋、诚实、实干精神,又有超越了父辈们的大公无私、目光远大的时代精神,在他的身上,没有了上一代人中的部分人那种自私、狭隘,而多了一份成熟自信和担当。他的精明能干、吃苦耐劳,既有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又能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引领农村经济的发展。柳青通过塑造的梁生宝这个光辉的人物形象,达到了震撼心灵的艺术效果和教育目的。梁生宝是《创业史》小说中最核心的人物,在蛤蟆滩这个农村的小天地里,时时处处都有他的身影,不管他是否在场,人们说话时谈论着他,做事时看着他,困难时想着他,成功时念着他。他始终处于小说的轴心位置。他是一个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维形象。作为世代贫穷的农民的儿子,他从父辈血脉中继承了与穷苦命运抗争的进取精神,而父辈惨败的事实和个人受穷的生活经历,使他很快接受党的教育。质朴的进取精神,在他身上升华为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它主导人物的全部行动,支配梁生宝抛弃个人的一切,把肉体与灵魂毫无保留地献给集体事业。他渴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谋求全体农民的幸福,这是梁生宝思想性格的核心,也是区别于以梁三老汉为代表的老一代创业者的本质所在。小说紧紧围绕这一性格核心,对人物进行了多侧面的刻画。在创业过程中,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困难与阻力,不管是社会的,还是自然的,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不管是公开的较量,还是隐蔽的破坏干扰.他始终毫不动摇,一往无前,表现了一个优秀党员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品质,反映了创业者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外出买稻种、推广新法育秧、进山砍竹子等情节.表现了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务实作风。吸收白占魁入组,耐心帮助继父梁三老汉,正确处理与郭振山的矛盾,又表现了他的忠厚、善良、真诚、淳朴性格。总之,这是一个完全摆脱了小生产者私有观念羁绊的新人形象,在他身上体现了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和美学观念。现在贯穿小说的主要事件已经成为可以检讨的历史陈迹,作品中反映的那一段生活由于种种原因,暴露出某些政治上的偏误,梁生宝的形象带有明显的英雄化、理想化倾向,但那个时代作家对艺术追求和对生活的虔诚与执著,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因此,在作者眼中,梁生宝不仅是小说结构的重要因素,是作者苦心孤诣的艺术探索的核心,而且还是作者的政治和审美的中心,是作者的历史观和世界观的重要载体。“梁生宝是作者从生活出发,经过高度的艺术创造,塑造的一个既平凡又崇高、既脚踏实地又富于理想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既着力刻划了作为梁生宝性格核心的共产主义优秀品质:大公无私,对党无限忠诚,甘于自我牺牲;又以充满感情的笔触,描写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纯朴善良、喜怒哀乐。”
在冯积岐的小说中,文章一开篇套在祝永达脖子上30年的枷锁终于被解除了。30年前,松陵村和祝永达一起戴上枷锁的孩子死了五个疯了两个,而祝永达则坚强地活了下来,并且终于被解除了枷锁。走在田地里的他觉得“明媚的春天仿佛是从他脚底下生长出来的”,“他心里激荡得厉害”④。文章开头几段描写祝永达内心的文字是极为成功的,只有长久等待之后终于获得“解放”的人才会有这种感受:“自由自在的春风如同脱了缰的牛犊子,很随意地把太阳抓过来给祝永达洒在脸上和身上,他觉得,一丝暖意跟线一样从他心上掠过去了。”
冯积岐在《村子》中让祝永达第一个上场,可谓别具匠心,这个人物的生存状态与他生活的时代很一致。作者对祝永达的命运注入了更多的思考,他遭受了数十年的压制,从松陵村的政治生活,到他个人的家庭生活,他都是压抑的,所以,当他以一种获得自由的姿态信马由缰地在麦地里徜徉时,他终于觉得很轻松,终于有了痛痛快快人模人样做一回男人的想法。在当时,“激荡得厉害”的不仅仅是祝永达一个人,而是整个社会。随后,祝永达遇到了另一个获得“解放”的人—马子凯老汉,他也像孩子一样不掩饰自己的高兴。他们都压抑得太久了,他们都有“重新做人”的喜悦和决心。
不管主动还是被动,松陵村的每个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尤其是曾经备受压抑的人们。而理想的生活是否真的就在变化之中呢?20年间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心理是否有所改变呢?《村子》展示给我们的,并不是盲目的乐观。祝永达的生活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他的事业没有任何成就,第二次婚姻依然不美满。
透过祝永达,冯积岐思考的是个人的命运。一个人命运的改变简单得令他难以置信,成千上万人的命运可以被一纸文件或一句话左右几十年,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而这又是多么现实的事情。小说中的马子凯、田广荣、薛翠芳、赵烈梅、马秀萍等人物似乎都被无形的命运之手左右,无力反抗。个人的命运如此,松陵村的命运亦是如此,村子的出路到底在哪里?祝永达从一个受压抑的人成为松陵村党支部书记,一心想为村里办些事却没有成功,原因是,他是一个好人,身上更多了一些理想主义色彩和书生意气,却不是一个强人,适应不了农村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现状,很难协调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所以他的村官生涯最后草草收场,以失败告终。
“在作品的风格上,冯积岐的创作与柳青、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众多陕西作家的创作有着天然的血脉相似,他凭借深刻的生活体验,以浓烈的感情色彩和朴实的叙述语言,勾勒出一幅幅描绘关中风情的世俗画卷,浓墨重彩、撼人心魂。”通过不同时期两位陕西作家小说中人物的比较,可以看出,后来人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的创作经验时往往会有意识地加进作者本人对时代、对文学、对生活的理解,在前人的经验上更进一步,比原来的更完善,克服了原来作品的不足或缺点,使自己的作品更成熟更完美。冯积岐对柳青创作手法的创新和发展由此也可见一斑。